2019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203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下院又称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以19世纪初英格兰202个选邑为例……选民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选邑多达159个,而这些选邑至少可以选出313名议员,约占英格兰全部489名议员总数的64%。在50人以下的选邑中,20个人口在20-50之间,4个人口在10-19之间,1个人口只有5名,还有两个根本就没有人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伦敦地区人口已达百万,也仅有10个议席。1820年时,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未能分配到一个席位。
根据1710年的议会法案,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这些规定显然是把中低收入阶层排除在议会之外。在郡选区,选举的独立性仅限于贵族阶层,谈论选举的民主性非常荒唐可笑,因为收买选票的事情往往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收买选票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下层选民来说,选票就相当于一笔财富,因而随时愿意卖给开价最高者。据统计,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
材料二 英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一般采用暴力革命或者和平改革(这里是指“光荣革命”和议会改革)的方式。到底该采取哪种方式呢?就英国而言,最终采取的是和平改革方式。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光荣革命形成的传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框架,使得通过改革完成政治民主化成为可能”。

——摘选自《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简述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战争迅速展开。

——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根据材料写出变化,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18题)

4.
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
论及雅典城邦制度,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这说明雅典城邦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认识的是
A.城邦制度仅适用于小国寡民
B.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C.公民权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D.“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
6.
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A.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7.
(题文)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8.
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9.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10.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11.
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
12.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13.
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
A.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枣宜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4.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5.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16.
1940年,***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的分析意在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17.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18.
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9.
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20.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21.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