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考一模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932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鸦片战争
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之争不少学者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然而理由却不尽相同。
甲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以后的中国历史便主要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
乙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
丙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之凶恶的缩影,它把“半封建”的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问题:
(1)你同意上述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结合史实说说另两种观点的可理解之处。
(2)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理由,学界观点纷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观点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材料一: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
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依据史实,概要指出材料中“瓦砾”、“仇恨的发源地”所折射出的当时欧洲的社会状况?
(2)20世纪50年代时,西欧“惊人地东山再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动机与结果的视角,分析20世纪50年代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
3.
1600—1760年的世界
1600—1760年是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准备时期。……与此相反,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这个时期东方各国却已陷入停滞状态。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问题:
(1)结合史实,指出1600—1760年的欧洲为资本主义大工业作了怎样的准备?
(2)以中国为例,谈谈你对“这个时期东方各国却已陷入停滞状态”的理解。
4.
婚俗变迁
材料一:近代以来,新式婚礼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有关文明结婚的报道日益增多。据《南山日报》报道: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陈蕴茜,叶青,《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06期

材料二:对于新式婚礼,1909年清廷学部某郎以“现在都下结婚渐染欧习,动借自由名目,立异矜奇,实大为风俗之害”为由,请求“速定婚嫁之礼,以挽颓风”。

——吴敏顾《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报告》,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369页

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变迁的认识?
5.
历史的功能对于历史的功能,不同的人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材料一:描绘人类天才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热爱道德、文化技艺和祖国的事件;构成民族精神特点的东西。

——伏尔泰

材料二: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

——托马斯·杰弗逊

材料三:以求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史以为之纬;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洞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知其积弱之由及其何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世宪法章程之书。

——梁启超

材料四: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弊,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孙中山

问题:
(1)分析上述观点对历史功能看法的异同点?(不得照抄材料)
(2)梁启超的政治和史学贡献主要有哪些?
6.
从全球的观点来看,其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开启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进程。这一进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俄国十月革命
D.巴黎和会

2.单选题(共28题)

7.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他们制定了
A.《权利法案》
B.《法国民法典》
C.《合众国宪法》
D.《解放宣言》
8.
它的幸运是一环套一环的,它在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16世纪进行宗教改革,17世纪就发生政治革命,“它”是
A.法国
B.德国
C.意大利
D.英国
9.
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蒋介石家书日记文墨选录》。该段文字表达的决心在哪一事件中得到印证
A.北伐战争
B.改订新约
C.淞沪会战
D.“三大战役”
10.
北京是外国人扮演浪漫角色的温床。城东南受武装保护的使馆区内居住着靠国内汇款生活的嗜酒的高官显贵。——《费正清文集观察中国》。为“温床”催生提供安全保障的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
下图漫画(中间文字为CHINA)主题所对应的世界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暴力扩张
B.文化扩张
C.商品扩张
D.资本扩张
12.
下图为欧洲某历史时期形势图,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中国事件有
A.同盟会成立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3.
有学者编著中国近代史书《从帝制走向共和》,副标题为“ 前后史事发微”。空格处最合适的词是
A.戊戌
B.甲午
C.辛丑
D.辛亥
14.
作为历史文物的某请柬上写道: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定于九月九日九时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礼堂举行,请台端届时参加。该请柬当签发于
A.民国33年
B.民国34年
C.民国35年
D.民国36年
15.
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这场“悲壮的斗争”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6.
兼具“过渡性、革命性内容上的粗放性、标志西方宪政民主实验在中国终结”三个特点的历史文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共同纲领》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7.
“崛起于老城厢卧榻之侧、物化的西风东渐、纯欧版空间格式化”的是
A.商务印书馆
B.工部局
C.沪上租界
D.京师同文馆
18.
由此,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出现了,它的本质不在于使用机器,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场所。在这里,工人们听从机器指挥,随机器的转动有节奏地劳动。这种现象诞生于
A.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二战后科技革命时期
19.
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如今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是
A.苏日德
B.中美日
C.中美德
D.苏美德
20.
在这个新经济体制下,一些要想获得“复兴开发”资金的国家,发现他们不得不遵从美国关于自由兑换货币和进行公开竞争的要求,否则就要同这个体制不相往来。以下标识所代表的组织属于该体制的是
A.
B.
C.
D.
21.
下图奖状可以作为新中国哪一历史的见证
A.土地改革
B.“一化三改造”
C.“三面红旗”
D.文化大革命
22.
20世纪50年代,“意识到欧洲只有通过首先在于创立事实上团结的具体成就以及建立经济发展的共同基础才能建设起来”,直接催生了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联盟
23.
他经常援引《圣经》的一句话:“义人必因信而得生,因信得救”,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因信称义”学说。“他”的矛头直指罗马
A.基督教会
B.新教教会
C.东正教会
D.天主教会
24.
他认为人民大众有革命的权利,有义务去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不取决于财富,不取决于国王的意愿,而取决于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大国崛起》。以“他”的思想为主要理论基础的是
A.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B.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C.法国的雅各宾派专政
D.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
25.
“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创造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的文化体系和上层建筑”的是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26.
下图大事年表对应的主人公是
A.徐光启
B.利玛窦
C.汤若望
D.李之藻
27.
下列选项中,逻辑关系明显错误的是
A.奥斯曼攻占君士坦丁堡——哥伦布发现美洲
B.东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
C.德国强租胶州湾——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
28.
有学者在评价我国近代某出版物时说:其根本用意在于本乎现代西方最先进的科学并结合中国固有的思想,以指点出人文与社会进化必须遵循的自然道理及中国文化所应发展的方向。该出版物当是
A.《天演论》
B.《时务报》
C.《新史学》
D.《新青年》
29.
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提出上述主张的最有可能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30.
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戊戌政变记》)。“行可变之事”包括
A.推行宪政
B.废除科举
C.开办洋务
D.改订律法
31.
最近有一系列重要文章……总结了对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真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它们揭示了***的教导的本质——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当前的具体实际。(1978年《参考消息》)。材料评价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
实现“化吾国为欧洲帝国,化吾人为欧洲国民。换言之,要在亚洲边缘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欧洲式的帝国”愿望的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
B.日本明治维新
C.中国辛亥革命
D.清末仿行宪政
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国会授权其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通过该项授权的文献是
A.三国协定
B.《大西洋宪章》
C.《租借法案》
D.《联合国家宣言》
34.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