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上海市高三高考压轴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926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龙与狮对望的世界
1793年的马戛尔尼访华,对大清国人来说,是一件小事,对欧洲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后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个“龙与狮对望的世界”。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在马戛尔尼使团启程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写了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勋爵奉命访华。

问题:
请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当时世界形势,选择恰当视角谈谈你对这封信件出现不同“译本”的理解?
2.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应对及思考英国曼彻斯特在1780年建立起第一个大型机械化的棉纺织厂,之后不久便成为了一个主要的纺织中心。人口由1750年的1.8万人增加到1851年时的30万人,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阅读以下一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非你已经到过制造业城镇,看到曼彻斯特的工人,否则你无法理解他们躯体的痛苦和道德的沦落。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如果你到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从来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上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发展呢?”

——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摘自1842年所出版的杂志文章

材料二 
死亡的平均年龄
分布地区
士绅/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业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撕
55
37
25
工业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1843年,创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统计结果

材料三  “英国的其他任何地方,甚至是伦敦,都可能没有像曼彻斯特一样,展现出如此显著、富有吸引力的世界工厂。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

——1852年,曼彻斯特被维多利亚女皇授予皇家宪章,摘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四  “在过去的25年里,工厂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已经大有改善。1844年通过了每天10小时制的《劳动工时法》,过度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到每天10个小时,工资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机器的生产效率提高,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一间新的棉纺织厂,具有一流的生活环境,那里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以及浴室和公共图书馆。这里,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不满的声音。疾病和死亡率,已经减少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威廉·亚历山大·艾布拉姆,记者和史学家,摘自1868年发表的杂志文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曼彻斯特市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材料三中“曼彻斯特人”主要指哪个社会群体,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就材料三中曼彻斯特被维多利亚女皇授予“皇家宪章”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以上“社会问题”以及“有助于社会问题解决因素”的认识和思考。
3.
中国经济地位变迁
材料一 公元960—1280年间宋王朝的集约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人均收入提高了1/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材料二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以上材料均出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问题:
(1)导致13世纪时,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有哪些?
(2)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的原因何在?
(3)至1895年,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
(4)怎样看待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4.
经略大洋的实践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基础使然——中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社会。另一方面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能感受的最大生存压力,是来自北方——匈奴、突厥、蒙古等都兴起于蒙古高原。
材料二:游牧民族在亚欧大陆建立的无法挑战的霸权,使宋朝有了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到了明朝,明成祖置开国禁令于不顾,几乎和欧洲人同时开始了海上探险。
材料三:与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完全不同,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封”,即宗主国给外番赐以封号,这一项政治封号,对周边小国极其重要,得不到宗主国的承认,就不可能成为正统;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贡”,即由小国给宗主国进贡,其中也有贸易的成分。
材料四:宋朝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及游牧力量数百年主宰欧亚大陆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或可为一个民族重新带来生机。明朝做了尝试,失败了,并不在于战略的错误,而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所需的现代经济体系,也在于制度

——一个庞大的官僚政治体系。——以上均摘自《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时期为减轻北方压力的具体史实。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与北宋鼎立的两个游牧民族政权;宋朝“海上发展的意向和行动”和明成祖时期的“海上探险”分别指什么事件?
(3)概括材料三中的“东亚社会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特点?
(4)材料四中的观点认为,明朝经略大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这一战略的现代经济体系。反观15-16世纪的西欧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的积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单选题(共26题)

5.
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是
A. 戏剧情节
B. 等级观念
C. 人文素养
D. 民主精神
6.
古罗马人发展了一些统治艺术,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从而获取较大的实际成果。这些“统治艺术”包括
①崇尚军事征服
②主张法律治国
③确立基督教为国教
④通过采邑改革,确立封建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
2011年8月15日,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抵京履新。根据美国l787年宪法规定,他获得任职是由于
A.人民选举产生
B.总统直接提名任命
C.国会派遣产生
D.各州公推竞选产生
8.
“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凌人;使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并未导致混乱”。此现象发生在
A.1688年后的英国
B.1787年后的美国
C.1815年后的法国
D.1871年后的德国
9.
下图是17世纪时的英国议会开会的情景,对此议会说法正确的是

①出现于13世纪并延续至今②它是等级君主制下的产物
③这次议会是由查理一世主持④有许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参加
A. 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0.
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讽刺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11.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
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管这场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
“内地土产出口,外来洋货内销,取道湖广粤北者日少,上百万以挑运、护运、开旅店为生者,失了谋生之路。”导致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五口通商后,广州外贸垄断地位被打破
B.五口通商后,沿海沿江航运得到了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南方陷入内乱
D.辛亥革命起自南方,中外勾结遏制革命
14.
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学习中国近代史以后,画了一幅漫画(见下图),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时代是( )

A. 鸦片战争前   B. 19世纪四十年代
C.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 19世纪九十年代
15.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 维新变法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6.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马克思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
A. 工人与资本家
B. 农民与工人
C. 地主与资本家
D. 农民与资本家
17.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美苏冷战 B. 和平与动荡并存 C. 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8.
作为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机构,这一组织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有利于战后国际贸易中打破壁垒。这一组织是
A.
B.
C.
D.
19.
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的最大比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度繁荣
C.国家疆域辽阔和社会相对稳定
D.对外贸易顺差和商品经济发展
20.
下表为1926—193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表(单位:%)(资料来源:(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国家
1926年
1931年
英国
4.0
10.0(1932年)
法国
12.0
38.0
德国
12.0
40.7
美国
20.0
53.0
日本
16.0
24.0
 
该表说明
A.为转嫁危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大规模的贸易战争
B.各资本主义大国为应对经济危机纷纷实行了贸易保护政策
C.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都大力提高关税
D.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都较大幅度提高关税
21.
下列我国古代著名外贸港口中,属于两宋时期的名港是
①明州
②扬州
③杭州
④泉州
⑤广州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22.
佛罗伦萨的地理学家托斯坎内里曾按照地圆说理论绘制了“世界地图”,将中国和印度的位置确定在大西洋的彼岸,使人们相信,从欧洲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东方。该地图
A.取得了基督教会的支持
B.得到了中国皇帝认可
C.为欧洲探险家提供动力
D.为欧洲宗教改革助力
23.
1534年与1800年,中国金银比价从约1:6.36变为1:15.4,导致该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丝茶外销,大量白银流入 B. 西人东来,黄金流入欧洲
C.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 D. 鸦片走私,中国白银外流
24.
有学者认为: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这种现象始于
A.新石器时代B.夏商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
25.
“企业的合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灵魂”。这一现象始于()
A.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D.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26.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这句话的作者是
A.霍布斯
B.洛克
C.孟德斯鸠
D.卢梭
27.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文官体制
④活字印刷术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
29.
“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A.秦国后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后期
D.宋朝前期
30.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已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信心
C.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D.冷战期间,西欧学者对于亚洲新兴势力的崛起甚为疑虑

3.选择题(共1题)

31.

下列关于“珠三角”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