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82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围绕“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肇始于建国初期。1949年11月1日,中央政府成立卫生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这是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此后,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食品卫生法》。这标志着中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重新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同时还承担保健食品审批许可职能。2009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新《食品安全法》,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此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取代卫生部成为更高层次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

——摘编自唐爱慧《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演进(1978—201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食品监管演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食品监管改革的意义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东汉以来,“司南”普遍应用,为测定地物的方位提供了得力的手段。相似三角形、角度、勾股定理的理论研究大大方便了绘图工作的应用。裴秀的门客京相璠熟悉历史地图。西晋的国家藏书中有汉朝的一些杂图,但粗制滥造,很不准确。为配合司马氏的军事行动,裴秀绘制《禹贡地舆图》上报朝廷,图的内容为上自夏禹下至西晋的历代政治沿革图。裴秀还主持把《旧天下大图》缩制成“以一寸为百里”的《地形方丈图》,以与西晋的统一大业相适应。在《禹贡地舆图》的序中,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古老的制图学具备了数学的科学依据。“制图六体”产生以后,历代著名地图学家都把它当作绘制地图的规范。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裴秀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

——摘编自《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秀绘制及研究地图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裴秀绘制及研究地图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夷狄)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依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3.单选题(共10题)

5.
对于任期内的官员,雅典主要通过定期的“信任投票”和“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官员在一年的任期内要在公民大会上接受10次信任投票,大概平均36天一次,年满20周岁的公民均有资格参加,会议固定的议题之一是对官员的任内表现进行审查,并投票表决其去留。材料中体现了
A.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
B.公民有依法审查的权利
C.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D.平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
6.
在古代罗马法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等级的人拥有不同的公权和私权,其评判根据是法律人格。而要成为具有完整法律人格的人,需要具备自由、市民和家族三种身份。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界定了公法和私法的范围
C.明确了身份和权利继承的关系
D.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7.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8.
美国制宪会议期间,北方资产阶级虽反对奴隶贸易,却支持在宪法中写入引渡逃奴的内容;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在国家权力分配上争吵不休,却对禁止各州发行纸币和破坏契约义务的条款毫无争议。这充分说明美国
A.对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形成共识
B.联邦与各州达成妥协
C.制宪目的之一是保护私有财产
D.两大政党的主张趋同
9.
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A.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
C.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知识分子加强对民众抗战的宣传
10.
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11.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B.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12.
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
时间
外交活动
上午10点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
中午11:4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点起
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4: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
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C.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
D.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13.
1969年,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他改变了前任总理阿登纳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在依靠美国的同时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这反映出当时
A.美德关系的恶化
B.美苏关系的缓和
C.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D.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14.
八柱国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权力中枢,下表反映的是不同文献对八位柱国大将军排序的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周书》(唐代)
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文献通考》(宋代)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资治通鉴》(宋代)
宇文泰、元欣、李弼、李虎、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A.《周书》距离当时最近,可信度最高
B.八柱国人员组成基本上可以确定
C.文献记载不同,历史真实无从考证
D.文献记载比较随意,不足为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