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种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业种植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 1167.7 | 3.85 | 1.925 | 1.925 | 90% |
隋唐 |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 1450.92 | 6.42 | 3.21 | 3.21 | 90% |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种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结合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业种植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卖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用机工的机户了。
请完成:
(1)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说明上面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
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
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卖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
“……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秀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
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用机工的机户了。
请完成:
(1)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说明上面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8题)
5.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 |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
9.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
11.
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 |
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 |
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的手工业的区域分工 |
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 |
13.
唐人张籍《贾客乐》:“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
14.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
A.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 B.出现了最早的银行雏形 |
C.出现了市舶使 | D.出现了专职管理市场的官员 |
15.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
A.唐朝都城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
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
16.
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
17.
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
C.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 D.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
18.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B.推动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 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
19.
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
A.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 B.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
C.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 D.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
21.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22.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 | B.促进人口增长 |
C.增加财税收入 | D.稳定个体小农 |
3.选择题- (共3题)
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正方形AOBC,反比例函数y= {#mathml#}{#/mathml#} 经过正方形AOBC对角线的交点,半径为(6﹣3 {#mathml#}{#/mathml#} )的圆内切于△ABC,则k的值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