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及其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指出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及其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国务院自1985年3月10日起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前者规定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按照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目录进行编排,是《关税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55%的税目降低了税率,比如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对一些我国自主生产已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新税则适当调高了税率。此外,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只对30多种商品征收10%—60%的出口税。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国务院自1985年3月10日起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海关进出口税则》。前者规定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按照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目录进行编排,是《关税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1951年,1985年税则的进口税率平均水平下降了近10%,55%的税目降低了税率,比如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对一些我国自主生产已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新税则适当调高了税率。此外,对绝大多数出口商品都不征出口税,只对30多种商品征收10%—60%的出口税。1985年税则强调关税独立自主,国家主权、利益不受侵犯,关税税率的世界协调。它的颁布是海关税则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尉亚春《中国海关关税税率的变迁(1912—2001)》
(1)根据材料,概括1985年关税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5年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20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为制止侵略提供了法律武器。根据现代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法主要包括谈判与协调,斡旋与调停,调查与调解,仲裁,司法解决,通过联合国、区域组织以及区域办法解决等等。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经受着挑战与考验。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期待着国际法效力的加强、联合国权威的提高。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法规推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材料 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20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为制止侵略提供了法律武器。根据现代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法主要包括谈判与协调,斡旋与调停,调查与调解,仲裁,司法解决,通过联合国、区域组织以及区域办法解决等等。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经受着挑战与考验。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期待着国际法效力的加强、联合国权威的提高。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国际法解决战争问题的措施有什么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法规推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上表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8题)
5.
公元前494年,罗马平民不满土地、债务、政治权利等问题,集体撤离罗马城。元老院被迫与平民妥协,设立保民官,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保民官的设立
A.取代了元老院的权力 |
B.体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平等 |
C.促进了共和政体发展 |
D.推动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
6.
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人冲破阻碍到延安等地采访,写成《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介绍了根据地的基本情况。这些报道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
B.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
C.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
D.扩大了敌后战场的国际影响 |
7.
下图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


A.苏维埃政权巩固 |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 |
C.农业集体化完成 |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
8.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在一系列黑人民权诉讼案中,否定了种族隔离制度,并强调“若美国决心充当世界领袖,必须解决好国内的种族问题。”美国此举意在
A.巩固殖民统治 |
B.缓解两大阵营间的矛盾 |
C.提升国际形象 |
D.遏制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
9.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10.
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
11.
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顶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
B.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 |
C.掀起了文化复古浪潮 |
D.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