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百日维新”和“新政”比较
从材料中提取“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清朝“百日维新”和“新政”比较
“百日维新” | 清末“新政” |
甲午战后,列强纷至沓来,光绪痛感国事危艰,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画上了黑色休止符。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设立制度局,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旧机构,裁撤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机构,编制预算决算。裁汰旧军队,训练新式海陆军。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派人出国留学。建立法律制度等。 | 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恐民心丧失,统治难以为继,于1901年1月,颁布上谕,实行改革。五大臣出洋、仿行立宪、皇族内阁接踵而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新政终究“花开不复久”,走到了尽头。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整顿吏治。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厂,承认私人财产合法。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改革军制。废除科举,设立新式学堂,提倡出国留学,颁行癸卯学制。编纂新法典,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效西方建立司法制度。 |
从材料中提取“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李诵(761—806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即位。他重用王叔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第一,罢宫市。宫市是宦官在长安东西两市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德宗晚年,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宫中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第二,罢五坊小儿。“五坊”是指宫中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是指在五坊的服役者。五坊小儿经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榨人民的财物。第三,罢盐铁使月进钱。盐铁使月进钱,也就是在正课以外每月向皇帝送羡余钱,供皇帝私用。第四,欲剥夺宦官的兵权。顺宗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第五,抑制藩镇的势力。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人到长安,要求兼领三川,王叔文严词拒绝。以上改革,虽然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顺宗的去世,改革破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贞革新的作用,并归纳其破产的原因。
材料李诵(761—806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即位。他重用王叔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第一,罢宫市。宫市是宦官在长安东西两市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德宗晚年,宦官在市上购买宫中所需要的物品,往往用宫中无用的东西换取高价货物。第二,罢五坊小儿。“五坊”是指宫中的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儿”是指在五坊的服役者。五坊小儿经常借口五坊需要而敲榨人民的财物。第三,罢盐铁使月进钱。盐铁使月进钱,也就是在正课以外每月向皇帝送羡余钱,供皇帝私用。第四,欲剥夺宦官的兵权。顺宗欲取代宦官俱文珍等人的兵权,由于宦官有所准备,未能如愿。第五,抑制藩镇的势力。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人到长安,要求兼领三川,王叔文严词拒绝。以上改革,虽然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顺宗的去世,改革破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贞革新的作用,并归纳其破产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十年大萧条,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比是2.49,40年代大为好转,50年代又有所升高。战后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农业实现现代化,政府不仅对农业提供财政支持,更重视对农业工作者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6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进行“生态村”建设,使乡村自然环境大为改观,吸引了资本投资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70年代初,逆城市化兴起,城市郊区与周围村镇得到很快发展,美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迅速崛起,自然风光、独特建筑、民俗风情、乡村音乐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八九十年代,美国政府更是特别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合理的规划和扶持政策。21世纪初,美国农业人口比下降到2.3%,其可支配收入也高于非农业人口收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简述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上的探索意义。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十年大萧条,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可支配收入比是2.49,40年代大为好转,50年代又有所升高。战后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农业产业链基本形成,农业实现现代化,政府不仅对农业提供财政支持,更重视对农业工作者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6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进行“生态村”建设,使乡村自然环境大为改观,吸引了资本投资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70年代初,逆城市化兴起,城市郊区与周围村镇得到很快发展,美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迅速崛起,自然风光、独特建筑、民俗风情、乡村音乐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八九十年代,美国政府更是特别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合理的规划和扶持政策。21世纪初,美国农业人口比下降到2.3%,其可支配收入也高于非农业人口收入。
——摘编自谷军《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可行性措施研究——以美国、日本、韩国经验为借鉴》等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乡村凋敝,以“改造乡村,改造中国”达到“民族自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兴盛。其中典型的有:晏阳初领导的注重农民教育、加强农村合作的定县模式;梁漱溟发扬儒学精华,唤醒农民内力的邹平模式;高践四开创的农业技术与教育并重的无锡模式;黄炎培建立组织章程、发展公共事业的徐公桥模式;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发展实业推动城镇化的北碚模式;山西阎锡山则重视乡村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政权。而中国共产党以***为代表,在农村将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少乡村建设运动遭受挫折。共和国建立后,农村建设得到了新的发展。——摘编自王景新《乡村建设思想史研究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乡村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简述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上的探索意义。
2.单选题- (共21题)
4.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指出+法律学习分为两部分,即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这里所谈的是私法,包括三部分,由自然法、万民法和公民法的基本原则所构成。”这反映出与古代其他国家法律不同,罗马法
A.以维护罗马国家利益为重心 |
B.注重规范和维护公民利益 |
C.属于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
D.是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护身符 |
5.
下表为19世纪英国选民人数统计。造成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选民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 | 1831年 | 1833年 | 1869年 | 1886年 |
选民人数 | 439970 | 717224 | 2225692 | 4937204 |
A.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人口高速増长 |
B.两次工业革命提升了人口素质 |
C.民主斗争促成英国议会数次改革 |
D.君主立宪制改善使投票率提高 |
6.
1689年,詹姆士二世试图借助爱尔兰天主教力量恢复王位,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35000名荷兰蓝卫兵一法国胡格勒信徒一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21000名爱尔兰一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法国。这场战争
A.阻止了英国君主制的复辟 |
B.消灭了英国天主教徒的势力 |
C.捍卫了英国立宪政体 |
D.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
7.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布兰代斯(1856—1941)说正因为他们(国父们)认识到强权统治的可能,他们才修订宪法保证言论和集会的自由。”这表明
A.1787年时将自由人宪 |
B.为了捍卫自由必须修宪 |
C.二战令美国人珍惜自由 |
D.美国多次面临外来强权威胁 |
8.
1795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各州司法的管辖权。1868年,美国又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制定限制国家公民权益的法律,并对管辖下的所有人,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一修订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进一步维护各州的司法独立 |
B.督促南方各州解放黑人奴隶 |
C.强化三权分立维护民众权益 |
D.肯定联邦宪法至上维护统一 |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的一个报告曾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报告还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这个报告提出的直接背景是
A.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C.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 |
D.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 |
10.
1937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下令+对于干部及兵员教授东四省及华北五省地理,教授日本现状。军事训练着重实地战斗、夜间动作、袭击战斗、防空技术、长途行军、无后方作战等。”这一命令出台的背景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B.中共初步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
C.***《论持久战》的发表 |
D.红军准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
11.
20世纪30年代末,国民党宣传机构大力宣传“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当时国民党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党政军指挥,蒋介石任委员长;对于国共合作,蒋介石指出“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这些做法
A.有利于凝聚全民族抗日力量 |
B.反映出国民党专制独裁趋向加强 |
C.造成了国共两党的分裂斗争 |
D.主要是为了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 |
12.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禁止开会的国家杜马成员组建临时政府,并在全俄范围选举各地官员,以消除沙俄地方势力;彼得格勒组成了工兵苏维埃,要求军队听从命令,决不允许军队镇压工农。这样的局面导致了
A. 二月革命后俄国陷入内战
B. 俄国建立起两院制的代议
C. 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格局
D.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取代两个组织
A. 二月革命后俄国陷入内战
B. 俄国建立起两院制的代议
C. 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格局
D.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取代两个组织
13.
1949年4月4日,12个国家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此后,该组织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国,下表反映出
A. 西方冷战意识的加深
B. 全欧洲实现了军事一体化
C. 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D. 两极格局实质上依然存在
时间 | 新加入国家 |
1952年 | 土耳其、希腊 |
1955年 | 联邦德国 |
1982年 | 西班牙 |
1999年 | 波兰、匈牙利、捷克 |
2004年 |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
A. 西方冷战意识的加深
B. 全欧洲实现了军事一体化
C. 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D. 两极格局实质上依然存在
14.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共支付了33.5亿元人民币,就基本买下了整个国家(台湾除外)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举措
A.大大损伤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
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尝试 |
C.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和平道路 |
D.反映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限性 |
15.
洋务派以“官督商办”模式创办民用工业时,郑观应指出它既解决了资金困难,又避免了地痞阻扰、吏役敲诈勒索。后来,郑观应却赋诗一首“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郑观应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逐步深人 |
B.民族资本成长后呼吁自由经营 |
C.吏役敲诈勒索现象仍然存在 |
D.官权泛滥侵害股商管理和利益 |
16.
公元881年,江东地区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双方发生争执。地方官批评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件事告诉我们
A.唐代印刷业发展出竞争局面 |
B.宋代官员注重调解商业矛盾 |
C.江东地区的官民关系较融洽 |
D.传统历法粗糙实用价值有限 |
17.
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
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
18.
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
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
19.
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这表明当时
A.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 |
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
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 |
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 |
20.
汉朝农民购买铁器时,“善恶无所择”;甚至出现出卖铁器的“吏数不在,器难得”。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官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的霸道 B. 重农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铁农具匮乏需要政府管控 D. 农民根本无法从市场买到铁器
A. 官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的霸道 B. 重农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铁农具匮乏需要政府管控 D. 农民根本无法从市场买到铁器
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认了中共八大的正确估计。十九大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次认识,都反映了
A.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 |
B.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
C.社会发展一直忽视平衡问题 |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
22.
1898年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时,意在中学容纳西学,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兼容并包”时,已是对旧式学人和儒学的宽容。这一变化
A.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
B.是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 |
C.反映出西学获得绝对统治地位 |
D.表明西学东渐下中学渐趋式微 |
23.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将军在其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
A.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
B.专注于历史原因的多方面探究 |
C.立足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
D.被束缚在片面的战争观之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