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土归流是中国明清两朝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以下为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相关材料。
材料一“土司虽依例输粮,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欲靖地方,须先安苗猓(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欲安苗猓,须先制土司;欲制土司,须先令贫弱。臣方思设法鼓舞,济以威严,俾各土司自报田亩按则升增”。
材料二“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1)根据材料,分析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影响。
改土归流是中国明清两朝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以下为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相关材料。
材料一“土司虽依例输粮,其实占据私享者不止十数倍,而且毒派夷人,肆顽梗故。欲靖地方,须先安苗猓(对少数民族的泛称);欲安苗猓,须先制土司;欲制土司,须先令贫弱。臣方思设法鼓舞,济以威严,俾各土司自报田亩按则升增”。
材料二“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必不可不改者;有必应改者而不得不缓改者,有可不改而不得已竟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改归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
——以上两则材料来自(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材料三为更好地进行改土归流,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1)根据材料,分析清代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影响。
3.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战前,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被日本占领。日本败退后,北方建立起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1954年在中国的援助下,北越击败法国军队,法国势力退出越南,美国乘虚而入。1955年美国支持下的南方吴庭艳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南越),两者形成了对峙局面。美国出于亚洲战略的需要,在肯尼迪、约翰逊任职期间分别对北越发动了特种战争、局部战争,但是丛林战让美军陷入了多年痛苦的泥淖。另一方面,为了摆脱孤立形象,中国则积极支持北越的反美统一战争、70年代尼克松政府出于国内压力和人道主义,被迫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1973年1月,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越南战争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大失败,美国在武力失效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用和平手段来实现停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战前,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被日本占领。日本败退后,北方建立起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1954年在中国的援助下,北越击败法国军队,法国势力退出越南,美国乘虚而入。1955年美国支持下的南方吴庭艳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南越),两者形成了对峙局面。美国出于亚洲战略的需要,在肯尼迪、约翰逊任职期间分别对北越发动了特种战争、局部战争,但是丛林战让美军陷入了多年痛苦的泥淖。另一方面,为了摆脱孤立形象,中国则积极支持北越的反美统一战争、70年代尼克松政府出于国内压力和人道主义,被迫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1973年1月,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越南战争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大失败,美国在武力失效下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最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用和平手段来实现停战
——梁志明《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华上国相通,商舶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之。”“欲拒绝通商,摒斥洋货,言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于事情者也。”为改变中西通商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国困之弊。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材料: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华上国相通,商舶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之。”“欲拒绝通商,摒斥洋货,言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于事情者也。”为改变中西通商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国困之弊。
——据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
(1)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职专纠劾百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如果说,都御史因属二品高官,他们拥有重大权力本属自然;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实际执行监察任务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的品秩最高不过正七品,但他们的监控对象与范围,却从来不受级别的限制,如监察御史便拥有监察二品大员的法定权力,其职责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而巡按御史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监察体制所产生的共同政治影响及现实借鉴意义。
材料一 (明)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职专纠劾百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如果说,都御史因属二品高官,他们拥有重大权力本属自然;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实际执行监察任务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的品秩最高不过正七品,但他们的监控对象与范围,却从来不受级别的限制,如监察御史便拥有监察二品大员的法定权力,其职责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而巡按御史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
——关汉华《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
材料二 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其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人员。——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明朝监察体制与英国近代监察体制的异同点。(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监察体制所产生的共同政治影响及现实借鉴意义。
2.单选题- (共8题)
6.
伯利克里曾说:“法律对于一切人们,不问其个人的差异如何,皆予以平等的正义……但我们在私人关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应使我们成为不守法的市民。为免陷于这种危险,我们的主要防护措施,即在于教导我们服从裁判官和法律。"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保护公民平等而轻视自由 | B.公民意识等同于法律至上意识 |
C.法律体系已经达到完备的程度 | D.公民的个人才能不被城邦重视 |
7.
1939年,清华大学某学者考察了苏联的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区、南北高加索、黑海、乌克兰等地,他回国后写的《苏联纪行》在大后方引起巨大反响。书中说:“要在建国的题目上求一个榜样,当以苏联比较最相近了”。当时中国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
A. 推进国防现代化以抵抗日本侵略
B. 认为工业化建设有助于有助于改善民生
C. 十月革命为落后国家指明了方向
D. 苏联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地位重要
A. 推进国防现代化以抵抗日本侵略
B. 认为工业化建设有助于有助于改善民生
C. 十月革命为落后国家指明了方向
D. 苏联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地位重要
8.
据1637年《澳门纪略》记载,1570—1636年间,日本的长崎成了葡萄牙血统的日本人活跃的城市。可是到了1636年住在这里的所有欧亚混血儿以及他们在日本的妻子、母亲大批迁居到澳门,成为澳门居民中的另一新的群体,以致于形成了一条日本人街区。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B. 东亚朝贡体制阻碍了中日民间贸易
C. 英国航海条例削弱了葡萄牙的霸权
D. 中国政府鼓励澳门的海上贸易活动
A. 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B. 东亚朝贡体制阻碍了中日民间贸易
C. 英国航海条例削弱了葡萄牙的霸权
D. 中国政府鼓励澳门的海上贸易活动
9.
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A. 租佃关系难以维持 B. 政府放任经济发展
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 小农经济趋于衰退
A. 租佃关系难以维持 B. 政府放任经济发展
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D. 小农经济趋于衰退
10.
有学者说,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温润和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 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 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
C. 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 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
A. 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
B. 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
C. 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D. 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
11.
1961年初,我国政府规定,国家财权基本上集中到中央,缩小专区、县、公社的财权;国家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本账,保持收支平衡,不准列赤字预算。这表明我国
A.开始加强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 | B.试图改变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 |
C.简政收权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 D.奠定工业高速发展的政治基础 |
12.
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普遍认同 |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