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1)依据上表内容,围绕“定都”这一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
材料二 下表为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华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秦朝 | 西汉 | 东汉 | 西晋 | 隋朝 | 唐朝 | 北宋 | 南宋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咸阳 | 长安 | 洛阳 | 长安 | 长安 | 开封 | 杭州 | 北京 | 北京 | 初为南京,后移北京 | 北京 |
(1)依据上表内容,围绕“定都”这一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
材料二 下表为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华重大事件
时间 | 重大事件 |
1840—1842年 |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1856—1860年 |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1871年 |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
1874年 |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
1883—1885年 |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
1888—1889年 |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
1894—1895年 |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
19世纪90年代 |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
1900—1901年 |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材料一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材料二 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
材料三 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的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材料二 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
——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背景。材料三 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的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3)从材料三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2.单选题- (共20题)
4.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负责交涉条约的人如伊里布、黄恩彤诸人)觉得也是最方便省事的办法是每种货物应该缴纳多少税都明白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却争执……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条约”指的是《天津条约》 |
B.“办法”维护了中国关税主权 |
C.“他们”深谙近代外交之道 |
D.“办法”有利于列强商品输出 |
5.
晚清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对立双方分别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
C.双方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
D.两份檄文都旨在反抗外来侵略 |
7.
下列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类别 | 厂矿数 | 资本额(千元) | 占总资本的(%) |
商办 | 463 | 90792 | 76.3 |
官办和官督商办 | 86 | 29496 | 23.7 |
合计 | 549 | 120288 | 100 |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B.民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 |
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 |
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 |
8.
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这些措施
A.完全放弃了“抑商”政策 |
B.彻底转变了商人的地位 |
C.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 |
D.有利于汉代经济的发展 |
9.
唐朝在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
A.土地私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 |
B.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 |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 |
D.商品经济发展,柜坊飞钱出现 |
10.
下图是唐代越窑青瓷“喀喇沁摩羯纹葵花形银盘”。盘内底的大鱼化龙图案为摩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纹,大鱼作翻腾状,口大张,鼻上卷。以下解读最准确的是


A.唐代手工业全面发展 |
B.唐代手工业的民营化趋势明显 |
C.唐代的对外贸易繁荣 |
D.唐代文化呈现中外融合的特征 |
13.
南宋时,明州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
14.
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5.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
16.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
①注重农时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
④男耕女织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7.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
A.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 |
B.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
C.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 |
D.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 |
18.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 “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
② | 政事堂、“南青北白”、夜市、“士大夫画” |
③ | 行省、木活字、北曲、“赵体” |
④ |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
A.①④②③ |
B.①②④③ |
C.③②①④ |
D.④②①③ |
1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 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 |
B |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 是书写材料的巨大进步 |
C | 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 |
D | 明清通俗文学蓬勃发展 | 明清时期市民阶层兴起 |
A.A |
B.B |
C.C |
D.D |
20.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对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A.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
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
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21.
梁启超在1896年编成《西学书目表》,收录了300多种讲求西学的书。他说:“诸书分为三类:上卷为西学诸书,其目曰算学,曰重学;中卷为西政诸书,其目曰史志,曰官制,曰学制;下卷为杂类之书,其目曰游记,曰报章。”这表明当时
A.洋务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
B.维新活动局限于思想启蒙 |
C.全盘西化思潮较为盛行 |
D.学习西方较之以往有拓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