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汇文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中考模拟测试卷(二)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5112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3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小题1】诗中的“那里”具体指的是哪里?
【小题2】诗中把“那里”比作“太阳”和“春”,说明“那里”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言文阅读(共2题)

2.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小题2】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小题3】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小题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3.
阅读曾巩《墨池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岂信然邪   信然:__________ (2)羲之之书晚乃善 善: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小题3】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看云识天气》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小题1】下面词语中的“薄”,与选文中“一层薄云”中的“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薄板B.淡薄C.薄弱D.薄暮
【小题2】选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这个错别字所在的一项是(   )
A.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
B.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C.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珑不清
D.雨雪也就降临了
【小题3】选文中写云层由“卷层云”到“高层云”再到“雨层云”,其变化的特点是(   )
A.越来越低,越来越薄
B.越来越高,越来越厚
C.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D.越来越高,越来越薄
【小题4】对文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表达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一定要下雨或下雪。
B.意在说明大多数情况下会下雨或下雪
C.意在说明以往是一定会下雨或下雪的。
D.强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下雨或下雪。
5.
阅读《敬畏自然》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其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替换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小题1】选文中直接表达了对大自然褒扬的一组词语是(   )
A.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B.精巧绝伦 深邃高超
C.不值一提 相互协调
D.不可思议 不能胜任
【小题2】选文中的第二句话,连续用了“无论是……,还是……”这样的句式,要强调的是(   )
A.大自然丰富多彩
B.大自然中的物质差别极大
C.生命有美丑之分,物质有大小之别
D.一切都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小题3】选文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C.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D.大自然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
【小题4】选文在论证的时候,用了对比的方法,构成对比的双方是(   )
A.苍蝇蚊子和鲜花绿草
B.“死”的物质和丰富多彩的生命
C.人体细胞和人的大脑
D.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

4.名著阅读(共1题)

6.
(题文)《水浒传》塑造了108位草莽英雄形象。请根据下面文字描述,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人名。
(1)__________小名“铁牛”,与宋江交情最好,可是反对宋江接受招安最坚决。他性情急躁,刚直勇猛,而又鲁莽。
(2)话说原为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因被权奸高俅所害,刺配沧州,行至野猪林时,又被董超、薛霸绑缚。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林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到九霄云外”。这来人是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7.
黄土高原是黄河的臂弯,我们祖先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黄土高原和黄河息息相关,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某校同学要开展一项关于黄土高原和黄河关系的专题研究。下面是他们搜集来的一些资料,请你研读后,完成下列小题。
①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向西北开拓移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徙了70余万人口。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农耕区。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②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当时“屯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不能入”。到了明中叶,北京的高官显贵,边关将士,当地居民,群起砍伐,“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林木,就不下百万根。
③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与此同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④6000年前,绿色还是这里的主色调, 那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9%。
⑤目前高原1公里以上的沟壑有30多万条,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⑥唐朝初年施行屯田垦殖,在黄土高原的林牧区垦田数十万亩,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⑦清军入关,短短几十年休养生息,人口由8000万增至两亿。华北、江南人满为患,于是大量流民自发涌向西北。黄土高原又一次成为变林牧为农耕的重灾区,祈连山、六盘山明代以前尚有巨木参天,此时完全成了光山秃岭。
【小题1】从以上材料来看,从秦朝开始,黄土高原上的森林、草原不断遭到大规模的破坏。试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只写材料的序号)。
【小题2】该校有同学认为,古人缺乏环保意识、乱砍滥伐是黄土高原植被不断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你还能概括出两条原因吗?(每条不超过10字)

6.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时代的发展呼唤和谐。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尊重,增进理解,加强合作;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也需要相互依存,友好相处,繁荣共生。我们能否以友善的姿态,主动地向“他”或“它”问候一声“你好”呢?

你可曾记得那句最朴素的问候——“小平,你好!”寥寥四字,一下子拉近了普通民众和领袖的距离,温暖了中国大地。同样,可将你的问候,送给四季、花草,送给城市、乡村,送给亲友、老师,送给英魂犹在的英雄、擦肩而过的旅人……

请以“ ,你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填写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体裁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