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高级中学、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909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8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富含特色的条约制度。
 

《南京条约》
签订场景
   材料一湖北利川县教堂买地一案,法领事悻悻来见,词气暴横。经臣援引指出,法国条约法文并无准其买地之语,明白揭破,严词驳斥,该领事竟无词以对,气焰立沮,默然而去。

—张之洞

   材料二 彼族要求之事,无非上侵国家利权,下压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

—李鸿章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条约制度的主题,并加以简要分析。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2月19 日~1543年5月24 日),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Krakow University),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才收到出版商从纽伦堡寄来的《天体运行论》样书,他只摸了摸书的封面,便与世长辞了!
——竺可祯《哥白尼》
材料二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怯懦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白尼“日心说”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哥白尼在临终时才决定出版《天体运行论》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强大的政府是公民自由和幸福的前提。基于此,伏尔泰在描述人类历史时,总是不忘严厉批评各国发生的暴乱、内讧,因为在无政府状态下,社会陷入混乱,法律任由暴力与阴谋践踏,公民的自由就像无根的浮萍,人们勤勉的动力和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被无情地抽走。但是,由于任何权威都有趋向暴政的本性,伏尔泰对暴政给予了特别关注,终其一生以追求自由和反抗暴政为已任。他希望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度能作为一个典范在全世界“试种”和推行。
——卢少鹏《历史视野下的启蒙——论伏尔泰的自由观》
材料二 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人民的饥饿痛苦,压倒了一切,压倒了知识者或知识群对自由、平等、民主、民权和各种美妙理想的追求和需要……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吃饱穿暖,不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侮辱,这个头号主旋律总是那样地刺激人心,萦绕人耳,使五四前后从孔教问题、妇女问题一直到劳动问题、社会改造问题;从文字上的文学问题一直到人生观的改造问题,都很快地被搁置在一旁,已经没有闲暇没有功夫来仔细思考、研究、讨论它们了。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然后是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好几代知识青年纷纷投入这个救亡的革命潮流中,都在由爱国而革命这条道路上贡献出自己,并且长期是处在军事斗争和战争形势下。
——李泽厚《五四运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秦自由观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对于“自由民主”的理解,结合五四运动后的相关史实,指出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在理论上体现以上理解的。
4.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控制政党,操纵选举,逃避税收,垄断市政工程……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9世纪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的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许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91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向韩国的陆军第十七团发动进攻开始(也有一说为韩国率先向朝鲜发动进攻)。这场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美国、中国以及苏联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名义,其目标是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

——《朝鲜战争》

材料二 在此次伊拉克问题上,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俄、法、德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与美国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已经由是否对伊动武这一具体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是维护现行的国际体系、基本准则,还是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

——摘自《伊拉克战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与当时世界格局的关系。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西欧国家与美国关系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2.单选题(共7题)

6.
古代雅典公民在公民大会上发言时,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它要求公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陈述。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尽可能地保证平民的参政权
B.着力于防范专权现象的产生
C.直接民主具有两面性
D.公民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7.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8.
宋在立国之初,“首定商税则例。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凡州县小可商税,不敢专擅创取,动辄奏
禀三司取旨行下。”这反映出
A.政府开始重视商人的利益诉求B.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提高
C.商业税收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D.官商共利的平衡机制已形成
9.
对下表德国科技发展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生活推动B.国家统一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C.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D.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
10.
下表呈现的是1913-1921年间中国面粉业的发展情况,这一时期以面粉业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工业
A.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新发展B.有利于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形成
C.改变了外资主导市场的局面D.有利于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11.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12.
朝鲜战争中,苏联选择了旁观;柏林墙危机中,美国保持了冷静;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作出了退让。这反映出美苏
A.军事克制是双方冷战的主题B.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的政策
C.双方尊重对方的利益要求D.在争霸中相互妥协与克制

3.选择题(共3题)

13.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4e+H2O=CH3COOH+4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4.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4e+H2O=CH3COOH+4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5.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4e+H2O=CH3COOH+4H+.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