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问的关系(如图)。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顺治二年下令蠲免明代在盐业上的各种加派和课外余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实行3年后起课,废除了过去官府对井盐的垄断和控制。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而不准自由贸易。盐税是一种消费间接税,伴随着人口增加而来的是食盐消费量的上升,自顺治九年至乾隆三十一年的一百余年中,清政府的盐税银收入增加了1.58倍,增长速度较快。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后始,中国历届政府除将盐税作为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外,还将盐税作为抵押以偿还外债,盐税由此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税种。咸丰初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创立“盐厘”筹集军饷,在全国通行“票法”。甲午战争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对盐税的依赖。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以江苏盐税及厘金作为抵押,向奥地利瑞记洋行借款100万英镑。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以盐税作为抵押向外国借款。由此,中国盐税自主权落入外国侵略者手中,而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再次提高盐税税率,据统计,清末盐税比清初增加了近6倍。盐税为制盐成本的5倍以上,税负较西欧等国家要高出1倍左右。
——滕淑娜等《近代以来中英盐税功能变迁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盐税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盐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清政府十分重视盐业生产,顺治二年下令蠲免明代在盐业上的各种加派和课外余银。对井盐的生产,允许自由开凿,实行3年后起课,废除了过去官府对井盐的垄断和控制。康熙则公开承认百姓自由开凿的盐井为其私产。但盐业生产者所生产的食盐必须卖给清政府特许的商人,而不准自由贸易。盐税是一种消费间接税,伴随着人口增加而来的是食盐消费量的上升,自顺治九年至乾隆三十一年的一百余年中,清政府的盐税银收入增加了1.58倍,增长速度较快。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后始,中国历届政府除将盐税作为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外,还将盐税作为抵押以偿还外债,盐税由此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税种。咸丰初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创立“盐厘”筹集军饷,在全国通行“票法”。甲午战争的失败加剧了清政府对盐税的依赖。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以江苏盐税及厘金作为抵押,向奥地利瑞记洋行借款100万英镑。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以盐税作为抵押向外国借款。由此,中国盐税自主权落入外国侵略者手中,而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再次提高盐税税率,据统计,清末盐税比清初增加了近6倍。盐税为制盐成本的5倍以上,税负较西欧等国家要高出1倍左右。
——滕淑娜等《近代以来中英盐税功能变迁比较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盐税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盐税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玫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发展成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运衰败。郑观应认为中国要渡过危机,要求富求强,在备商战以富国的同时,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作保证,这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而当时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开展,不利于中国富强。郑观应在政治改良的思想中,把除弊与兴利相结合,除弊的重点集中在吏治的整顿上,要求对中国制度补偏救正;兴利之箭则指向议院,希望能对君主专制略加改良,让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参政权利。他于1895年提出制定宪法,限制君权,建立一套当时并未有之,又迫切需要的“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中国人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郑观应还认为:“国之盛衰系乎议院,人才之贤否视乎选举。议院为国人所设,议员即为国人所举。举自一人,贤否或有阿私;举自众人,贤否难逃公论。”生活艰难是官员贪腐的原因之一,郑观应提出给各地官吏加薪,这样官员再贪污,惩罚就师出有名。
——《浅释郑观应政治思想主要特征》等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郑观应的政治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运衰败。郑观应认为中国要渡过危机,要求富求强,在备商战以富国的同时,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作保证,这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而当时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开展,不利于中国富强。郑观应在政治改良的思想中,把除弊与兴利相结合,除弊的重点集中在吏治的整顿上,要求对中国制度补偏救正;兴利之箭则指向议院,希望能对君主专制略加改良,让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参政权利。他于1895年提出制定宪法,限制君权,建立一套当时并未有之,又迫切需要的“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中国人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郑观应还认为:“国之盛衰系乎议院,人才之贤否视乎选举。议院为国人所设,议员即为国人所举。举自一人,贤否或有阿私;举自众人,贤否难逃公论。”生活艰难是官员贪腐的原因之一,郑观应提出给各地官吏加薪,这样官员再贪污,惩罚就师出有名。
——《浅释郑观应政治思想主要特征》等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郑观应的政治主张。
3.单选题- (共6题)
5.
鸦片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条约,列强攫取的各种特权构成了对中国实施“准统治权”的制度。在这一条约制度中,有一项居于中心地位成为其他条约特权的基础。这一特权是
A.租界特权 |
B.领事裁判权 |
C.关税自主权 |
D.最惠国待遇 |
6.
19世纪50~70年代,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起义,淸朝军费开支猛增。为了对付财政危机,清政府主要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旧税,创设新税,向富人开捐,向外国人借债,而增加旧税主要是田賦附加税与漕粮改折。而向富人开捐,是推广捐例出卖官爵、封典。这些方法使淸政府短期克服了眼前财政困难,但长远上看导致
A.中央财权下移 | B.西方经济侵略加剧 |
C.中央集权加强 | D.地方权力不断萎缩 |
7.
“自来图治之原,必以明目达聪为要。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頻年所全力经背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文字出自一道上谕,这道上谕出现的背景是
A.第二次聘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太平天国运动 |
8.
19世纪60年代,以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
B.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
9.
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1880年淸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哀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
A.淸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 |
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 |
C.淸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 |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