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训练(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663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且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印记……他们能够以先知先觉的姿态站到时代的最前沿……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眼前的“乱世”,更重要的是“知识”也使他们学会了用理性反观自己。通过反思……他们产生了”拨乱反正”的使命感、责任感,希望用他们掌握的知识“经世致用”,挽狂澜于既倒。
——摘编自列瓦雷士《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士”,集正统与道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人都如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摘编自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待社会政治活动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民国初年知识分子在处理社会政治活动方面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中共军队开始在主抵抗线上采用一种阵地防御。为了抵挡联合国军密集的空中和炮火轰击,中共军队以窄正面大纵深的方式部署部队,并开始建立精心设计的野战筑城体系。第一防御阵地通常设置在正斜面上,人员掩蔽部则构筑在反斜面上。……中国人只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发动进攻,除非取得重大胜利的机会明显超过昼间行动中要付出的伤亡代价。
——GaryJ.Bjorge《美国指挥与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报告》
材料二在信息技术巨大进步的推动下,美军摒弃以往那种流血的猛烈打击,采取了新的战争方式。它寻求双方伤亡极小的快速胜利,其特点是速度、机动、灵活性和突然性;主要依靠精确火力、特种部队和心理战;努力将海上、空中和地面力量融合成为无缝的整体。这种方式突出显示在伊拉克战争中,其对美国未来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
——马克斯·布特
材料三伊拉克战争开战前,美国曾一心想给对伊动武披上合法性外衣,从2002年9月到2003年3月间展开了广泛的外交攻势,希望获得联合国的授权,为此不惜将开战时间一拖再拖。但美英的这一愿望始终没能实现,并再次走上了单边主义的道路。……3月26日,安理会举行了自开战以来首次关于伊拉克问题的会议,安南敦促国际社会尊重伊拉克人民决定未来政府和处理该国自然资源的权利。
——蒲俜《伊拉克战争后联合国的地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不同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在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爱因斯坦曾在1939年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件中警告罗斯福总统,德国可能在制造原子弹,并提出美国也应该制造原子武器。这一建议让他懊悔终生,并促使他致力于销毁核武器的运动。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进行了不懈斗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

材料二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系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障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请千万不要忘记这。

——爱因斯坦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演讲

(1)据材料一,爱因斯坦对核武器的前后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2)据材料二,爱因斯坦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2.单选题(共9题)

5.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
A.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B.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D.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6.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道:“政府既然取代了上帝,每个人出于个人需要,自然就要祈求政府,一旦政府解决事务的能力低于人民的期待,就会激起无论是特权等级还是平民阶级的不满,政府与人民之间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说明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    )
A.旧君主制下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B.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度
C.法国政府解决事务的能力较低D.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7.
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基础是在农村,而且经历了长期的奋斗并最终取得胜利。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则是在中心城市发动游行、罢工和起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时间比中国革命短得多。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
A.革命斗争策略不同
B.经济结构及水平不同
C.城乡人口数量不同
D.敌对势力的实力不同
8.
唐代手工业行会都有从业者共同议定的行规,对工匠入行从业、技术的传授都有一定规定,如非本地人不能随便入行、师徒相授时间等相关的传习规定条款。据此可知,唐代
A.手工业规模与前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扩展
B.政府对手工业行会的管理非常严格
C.行会对技术垄断以维护本行业人员利益
D.个体手工业者数量较前代大量增加
9.
尽管有庚子赔款的巨大压力,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在大幅度增加,到辛亥年,朝廷的岁入居然达到了破记录的两亿四千万有余,而各地财政,也多有结余。这反映了
A.海关税收实现自主化
B.清政府加紧剥削民众
C.近代化运动成效显著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0.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A.“天人合一”思想
B.“弃恶从善”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11.
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有关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史学家甲强调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
B.史学家甲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
C.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D.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12.
《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材料主要意在说明,当时
A.对进化论认识存在较大偏差B.进化论的宣传主观色彩强烈
C.进化论唤起了民族的觉醒D.混淆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13.
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初八日,清廷因会试中试的第一名举人程可则的文章“悖戾经注”,将其除名,考官胡统虞、成克巩也因所取试卷不遵经注、文理疵谬甚多,而被分别降下级和一级。清廷此举
A.导致清初的文字狱大兴B.促进了科举制完善
C.意在加强思想控制D.规范了官员依法行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