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武宗在位期间(1307—1311),对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至大“惟新”。自大德六年以来物价急剧上涨,至元钞贬值发展到很难收拾的地步。武宗决心专任尚书省整顿财用,至大二年九月,诏行“至大银钞”,以新币一两兑换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至大二年,把海运粮数量再次大幅度提高,使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的明显增加,使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粮价保持市面的基本稳定,从而缓解币制改革对社会发生的冲击。尚书省臣执政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开辟财源,以增加国入。这一点与儒家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注重节流的观点正好相悖。儒臣们主张兴利不如除弊;“利源不可启,以其一启而不可复塞也”。因此他们从尚书省初建,就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批评和阻挠这些理财措施的实行。至大四年正月,武宗死于大都,年三十一岁。继位的元仁宗罢尚书省。至大“惟新”政治全面推行不到一年半便遭到废止。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至大“惟新”的主要措施与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至大“惟新”的阻力因素。
材料:元武宗在位期间(1307—1311),对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至大“惟新”。自大德六年以来物价急剧上涨,至元钞贬值发展到很难收拾的地步。武宗决心专任尚书省整顿财用,至大二年九月,诏行“至大银钞”,以新币一两兑换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至大二年,把海运粮数量再次大幅度提高,使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的明显增加,使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粮价保持市面的基本稳定,从而缓解币制改革对社会发生的冲击。尚书省臣执政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开辟财源,以增加国入。这一点与儒家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注重节流的观点正好相悖。儒臣们主张兴利不如除弊;“利源不可启,以其一启而不可复塞也”。因此他们从尚书省初建,就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批评和阻挠这些理财措施的实行。至大四年正月,武宗死于大都,年三十一岁。继位的元仁宗罢尚书省。至大“惟新”政治全面推行不到一年半便遭到废止。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至大“惟新”的主要措施与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至大“惟新”的阻力因素。
2.单选题- (共4题)
2.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
3.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123处院落,房屋1118间,面积约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
B.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
C.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D.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
4.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