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大事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1.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趋势;2.必须结合中外史实,符合主题的历史事件要全部用到,无遗漏;3.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材料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大事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1.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趋势;2.必须结合中外史实,符合主题的历史事件要全部用到,无遗漏;3.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5题)
2.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对比是1:10,换言之,同一块土地改为农场式经营就可提高9倍的土地收入。16世纪寺院土地拍卖中,购买量最旺盛的是乡绅。不仅由于他们财力雄厚,还由于他们渴望用农场方式经营土地,获取利润……难怪贵族中最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如肯特伯爵、巴特伯爵等也都试图进行农业改革,尽管这样的贵族很少。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直收年岁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实,即前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也?差银岂可免也?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是种田求富反贫矣。”
——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七
材料三 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英国与18—19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异同。(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农村经济状况对两国的影响。(12分)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对比是1:10,换言之,同一块土地改为农场式经营就可提高9倍的土地收入。16世纪寺院土地拍卖中,购买量最旺盛的是乡绅。不仅由于他们财力雄厚,还由于他们渴望用农场方式经营土地,获取利润……难怪贵族中最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如肯特伯爵、巴特伯爵等也都试图进行农业改革,尽管这样的贵族很少。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直收年岁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实,即前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也?差银岂可免也?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是种田求富反贫矣。”
——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七
材料三 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
地区 | 单位 | 雇工经营收益 | 土地出租收益 | 雇工比出租收益增减 | 增减百分比 |
江苏南部 | 钱文 | 11261 | 15122 | -3861 | -26% |
浙江杭州 | 银元 | 3.98 | 11.10 | -7.12 | -64% |
广东汕头 | 银元 | 19.32 | 30.00 | -10.77 | -36% |
湖北广济 | 钱文 | 6438 | 13200 | -6762 | -51% |
山东莱州 | 银两 | 16.29 | 13.60 | 2.69 | 17% |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英国与18—19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异同。(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农村经济状况对两国的影响。(12分)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7分)
材料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7分)
4.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摘要)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意义。(7分)
材料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摘要)
序号 | 生效时间 | 主要内容 |
1 | 1791年12月15日 | 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示威自由 |
2 | 1791年12月15日 | 携带武器的权利 |
4 | 1791年12月15日 | 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 |
5 | 1791年12月15日 | 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理、无罪推定、征用私产需赔偿 |
7 | 1791年12月15日 | 民事案件接受陪审团审判的权利 |
8 | 1791年12月15日 | 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 |
10 | 1791年12月15日 | 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 |
12 | 1804年6月15日 | 总统选举办法 |
13 | 1865年12月6日 | 废除奴隶制度 |
14 | 1868年7月9日 | 国籍、众议员选举,公民享有平等被保护权 |
16 | 1913年2月3日 | 国会对所得税的征收权 |
17 | 1913年4月8日 | 代表各州的联邦参议员必须直接选举 |
19 | 1920年8月18日 | 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
20 | 1933年1月23日 | 规定总统任期、国会议事程序 |
24 | 1964年1月23日 | 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
26 | 1971年7月1日 | 保护18岁以上公民选举权 |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修正案的意义。(7分)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8年9月17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规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居民在一个5年过渡期内实行“自治”,在那里将建立自治机构来取代以色列的军事统治机构,以色列取消设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机构。此外,将建立一支警察部队,其中可以有约旦人参加。以、约部队将参加联合巡逻。不得迟于过渡期开始后的第三年,埃、以、约及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居民选出的代表将以联合国安理会22号决议为基础举行谈判,以确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最后地位。在过渡期结束以前,以、约将缔结和约。
《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规定:埃、以将举行谈判,其目标是在这项纲要签字后的3个月内缔结和约。和约的各项条款将在条约签定后的2至3年之间执行。埃及在西奈半岛行使充分主权。以色列军队分两阶段撤退。以色列在阿里什、拉法、纳克卜角和沙姆沙伊赫附近留下的机场归埃及,作为民用。以色列船只可以在苏伊士湾、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自由通航。协议还规定了联合国部队驻扎的地方等。
作为旁证在条约上签名的卡特说,这证明“和平已经到来”,“我们终于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这是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的第一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戴维营协议”签署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维营协议”产生的影响。(9分)
材料
1978年9月17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规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居民在一个5年过渡期内实行“自治”,在那里将建立自治机构来取代以色列的军事统治机构,以色列取消设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机构。此外,将建立一支警察部队,其中可以有约旦人参加。以、约部队将参加联合巡逻。不得迟于过渡期开始后的第三年,埃、以、约及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居民选出的代表将以联合国安理会22号决议为基础举行谈判,以确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最后地位。在过渡期结束以前,以、约将缔结和约。
《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规定:埃、以将举行谈判,其目标是在这项纲要签字后的3个月内缔结和约。和约的各项条款将在条约签定后的2至3年之间执行。埃及在西奈半岛行使充分主权。以色列军队分两阶段撤退。以色列在阿里什、拉法、纳克卜角和沙姆沙伊赫附近留下的机场归埃及,作为民用。以色列船只可以在苏伊士湾、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自由通航。协议还规定了联合国部队驻扎的地方等。
作为旁证在条约上签名的卡特说,这证明“和平已经到来”,“我们终于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这是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的第一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戴维营协议”签署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维营协议”产生的影响。(9分)
6.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4)病逝于古里。终年六十四岁,赐葬于南京的牛首山。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8分)
材料一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4)病逝于古里。终年六十四岁,赐葬于南京的牛首山。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8分)
3.单选题- (共7题)
7.
19世纪晚期,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而下院只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首相和内阁对下院议会党团的控制大为加强,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反映出()
A.议会丧失了立法权 | B.内阁权力显著膨胀 |
C.议会改革增设机构 | D.内阁成为议会附属 |
8.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
9.
在宋代,以往“厚往薄来”、“接以仁义”、“示以绥怀”的观念和企图通过海外贸易关系宣示皇家“声威”的虚骄心理有了转变,转向讲求实际的经济效益。这表明()
A.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
B.统治者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
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
D.闭关锁国政策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
10.
(题文)明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尝见人家子弟,厌田产之生息微而缓,羡贸易之生息速而绕,至鬻产以从事,断未有不全年尽没者。余身试如此,见人家如此,千百不爽一。”这段话()
A.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
B.表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
C.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
D.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 |
11.
对下表数据信息的解读,准确的是( )
| 工业生产增长(与1870年相比)倍数 | 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 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 | |||
国家 | 英 | 德 | 英 | 德 | 英 | 德 |
1913年 | 1.3 | 4.6 | 14% | 16% | 15% | 13% |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了英德贸易的发展 |
B.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德国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
C.殖民地是英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
D.德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12.
1882年,李鸿章在《试办织布局折》中奏请:“该局用机器织布,事属创举,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这会导致( )
A.汉族地主官僚政治地位提高 |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压制 |
C.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
D.有效抵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