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大名县、磁县等六区县一中)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41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主的范围和民主权利的真实性是民主制度的两个要素,不具备这两个要素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民主化的过程往往是以阶级甚至阶层为单位进行的,因此表现出很强的阶级色彩,政治斗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阶级的特色。经过长期的努力,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民主政治终于确立,民主化过程因而完成。但各个国家完成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不同的。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主政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秀全写了许多文章,如《幼学诗》《天父诗》等,在书中有如下一些言论:“我差尔主下凡做天王,他出一言是旨,是天命,尔等要遵守”,“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各王驾出,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

——摘编自《太平天国印书》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礼大会上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宣扬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维护共和”所做的努力。

3.单选题(共34题)

3.
古代雅典时期,五百人议事会的议员们来自不同自然地域的公民,主要负责制定法律,为公民大会制定议程及处理各种国家事务,且在外交、司法、行政等方面有最后的裁决权。据此可知,五百人议事会
A.已成为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
B.运行机制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C.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众的意志
D.有利于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
4.
在古雅典政治制度中,公民大会是唯一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既制定法律、监督执法,又行使一部分司法权力,而行政权却相对式微,公民们热衷于参加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对行政事务则不感兴趣,以致许多行政吏员由奴隶充当。这说明古雅典
A.民主政治处于高度繁荣阶段
B.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权利
C.权力相互制约原则得以实现
D.奴隶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
5.
按罗马法律规定,一项交易的完成,必须经过多种郑重的仪式,才能造成一定的法律事实,实现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关系。在这过程中,即使是忽略了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导致整个交易无效。这表明罗马法
A.主要调节财产和民事纠纷
B.繁琐的程序缺乏合理性
C.基本上是旧有习惯的沿袭
D.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6.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强暴行为的,处25阿斯的罚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罚金由于货币贬值而失去效用的问题,裁判官发布告示,不再固定罚金的数额,而是随着侵害事实的差异对罚金数额作出不同的判定。材料表明当时罗马
A.裁判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B.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C.法律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
D.法律体系已经完备
7.
下表反映了美国建国以来的选举制度改革情况,据此可知
1778年
南卡罗来纳通过的州宪法规定,选举参众议员和州长的选民需要拥有50英亩土地或城镇地块,或在选举前一年内纳税达到3个先令
1867年
国会通过法律,禁止现存的或以后组建的合众国准州以种族、肤色和以前的奴隶身份为由剥夺任何人的选举权
1919年
国会通过联邦宪法第19条修正案,规定不得以性别为由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妇女选举权
1965年
国会通过《1965年选举权法》,禁止任何州或政治分支机构(包括县政府、教区或选民登记机关)以种族或肤色为由利用选举权的资格限制,或选举程序等手段限制,或剥夺合众国任何公民的选举权
 
A.社会各级公权利得到充分保护
B.选举民主得到不断推进
C.代议制民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D.选民财产限制逐步取消
8.
德国统一后普鲁士不仅是“邦中之邦”,而且成为帝国中的主体邦。大多数德国人都承认德国的统一全靠这个普鲁士军人邦,德意志帝国无疑是普鲁士的“扩大版”。这一现象导致德国
A.帝国体制充满矛盾
B.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D.各邦之间联系较少
9.
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法兰西民族的化身”的国民议会既有权制定国家法律,也有权制定政府法规。国王手下的大臣必须对议会负责,国王没有解散议会的权力,司法机构不能对议会的立法提出异议。这表明当时法国
A.建立起民主共和体制
B.践行孟德斯鸠主张
C.出现议会专制的倾向
D.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10.
“(英国)光荣革命曾成功地将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手中扩散到一群人手中,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这只是现代政治转型的第一步,直到18世纪中叶,权力仍然掌握在百十个贵族手中,其他社会力量完全被排斥在政治权力之外。”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世纪的英国
A.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B.进行了议会改革
C.完善了王位继承制
D.开展了工业革命
1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由于事先并没有做统一的安排和部署,所以在后来讨论国旗时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孙文一派人依然坚持用三色旗为国旗,但其他各派认为原旗是同盟会一党设计制定的,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这表明当时
A.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
B.思想领域出现活跃景象
C.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
D.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
12.
经历过五四运动的傅斯年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开端:“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才算有了‘社会’。这主要是因为五四运动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激发了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感
C.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联合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华的传播
13.
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局报告》对各地党组织状况分析发现:除了湘区、粤区最有社会基础外,在江西,“党员尽是中等学校青年学生”,北方区的党员多为学生,后来渐渐“打入了中小学教员之中”,党在山东和河南的情况与之类似。这一现象
A.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勃兴奠基
B.提升了中共党员的理论素养
C.阻挠了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
D.不利于中共与底层社会结合
14.
1834年,英国派律劳卑为驻华商务总监督,负责通商事务的两广总督卢坤因律劳卑以“平行款式”递交文件而震怒。1838年,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投递文书,封面上无“禀”字样,两广总督邓廷桢即“原封掷还”。这反映出当时
A.清朝官员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B.中英两国外交纷争日益增多
C.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日趋保守
D.清政府面临严峻的边疆危机
15.
"1901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公使团、领事团,操纵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内政外交,并和总税务配合起来,共同行动。”由此可知
A.帝国主义联合侵华局面出现
B.《辛丑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
C.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D.清朝封建统治已经无法延续
16.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宣布取消在华特权,结束与中国在法理上的不平等地位。不久,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也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中国签订平等的新约。这些新约的签订
A.表明中国已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B.反映了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主要得益于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D.说明国际政治新格局已经形成
17.
巴黎公社把其施政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与民众进行会议讨论、向人民报告工作制度、接见群众代表制度、形成会议决议等形式置于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实行了直接民主制
B.创建了完备的管理体系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践行了主权在民的理念
18.
西方学者E.T.博罗金说:'俄国1917年革命的目标,是反对完全衰老的亚洲封建主义,同时反对已经发展起来的私有制资本主义。它的使命是为农民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和在国有制统治基础上建立社会化生产创造条件……它客观上可能成为而且已经成为导致确立国家资本主义的使命。”据此判断,E.T.博罗金认为十月革命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B.否定封建专制
C.建立国家资本主义
D.反对资本主义
19.
1831年11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并发布宣言称:“真正自由的霞光从今天起照耀在我们城市的上空,任何东西也遮不住它的光彩。"这说明在法国
A.工业革命使民众注重经济诉求
B.社会变迁呼呼工人阶级联合
C.社会主义成为起义的指导思想
D.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已经觉醒
20.
1997—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49万亿港元,年均实际增长3.2%。1999〜2016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3582亿澳门元,增长T6.1倍。据此可知
A.澳门经济实力与香港相当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D.不同社会制度有相同功能
21.
截止到1996年,我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A.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22.
1949年6月,***指出:“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据此可知,新中国
A.实行包容性民主
B.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实行多党联合执政
D.建立各阶级联合政府
23.
有资料表明:“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恢复或参加了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并且放弃了作为唯一的不接受多边援助的发展中国家的做法,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多边技术援助项目最多的国家。”当时我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A.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结盟
B.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服务
C.争取更多的国际发言权
D.走新型的大国关系之路
24.
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这说明万隆会议后我国
A.打破了美国封锁策略
B.放弃了“一边倒”政策
C.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D.大国地位获世界承认
25.
1971年9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允许进入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就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也就意味着驱逐'中华民国'出安理会。”据此可知,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A.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B.台湾当局与美国关系已经恶化
C.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呼声高涨
26.
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D.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
27.
1964年,法国对新中国的承认,是对美国的一个大胆的、有意的挑战,它标志着美国发起的对新中国的贸易禁止和把北京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法国这一举动的主要原因是
A.法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B.欧共体快速发展的推动
C.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
D.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28.
1947~1954年,美国制作了几十部电影,用于刻画美国“共产党分子”的形象,这些人往往是衣冠楚楚,实际上却阴险狡诈且冷酷无情,在背后策划各种暴力活动,对表露出不满情绪的同类下毒手,毫不手软。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失灵
B.经济危机激化了阶级矛盾
C.美苏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9.
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30.
明末绝大多数的日用类书中都有“风月门”“笑谈门”“酒令门”“戏术门”“棋谱门”“琴学门”等字眼。很多书坊主在书名上大做文章,“万用正宗”“万宝全书”“万象全编”等字眼都是日用类书经常采用的书名。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文化创新取决于印刷术的进步
B.商品经济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C.印刷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D.社会转型赖于商品经济推动
31.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鼓励民间开展海外贸易活动
B.各地的农民弃农经商现象严重
C.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桑蚕业发展
D.政府极力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
32.
马克思认为,“小土地所有制的前提是:人口的最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再生产及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多样化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条件”.马克思旨在说明小农经济
A.是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
B.具有自足性和封闭性
C.不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
D.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33.
汉武帝时颁布"算缗(官府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的一种财产税)令"和“告缗(鼓励群众揭发隐瞒财产的商贾)令”,从此之后,富人们不敢再投资工商业,转而购买土地,进而导致土地价格上涨。据此可推知,汉武帝此举
A.加剧了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
B.表明汉朝启动重农抑商政策
C.使城市工商业呈现停滞状态
D.推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34.
下图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所藏的唐代“醉胡王”面具(头戴唐式帽),为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这表明当时
A.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
B.中外戏剧文化互相借鉴
C.丝绸之路中心东移至日本
D.艺术已有中西合璧色彩
35.
先秦典籍《诗经》“二雅”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周代建立、迁徙、发达至衰乱灭亡的历史叙述,《周颂》中有许多关于籍田、社稷和民众劳作生活的描述。这表明
A.诗歌作为艺术叙述不可釆信
B.历史解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C.文学是历史叙事的载体之一
D.民俗文化可以传承历史记忆
36.
战国时期,各国贵族都豢养大批门客为己所用,“以客出仕”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仕进制度。据此可知,当时
A.士阶层崛起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B.旧贵族对官位的垄断被彻底否定
C.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加速社会转型
D.学术下移推动百家争鸣局面产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