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妥协是处于冲突中的政治行为主体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以及基于避免直接对抗造成严重后果的共同认识或默契而互相做出让步以求得争端缓和、平息以至解决的行为、方法与过程。在西方民主政治下,政治妥协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治现象。
妥协也是美国政治发展与制度演进的主要方式。提到这一点,人们必然联系美国宪法的制定。制宪者们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有一致意见,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又有着重大分歧,……宪法制定过程中充斥着妥协,妥协是宪法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宪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捆妥协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治妥协”对西方近代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 政治妥协是处于冲突中的政治行为主体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以及基于避免直接对抗造成严重后果的共同认识或默契而互相做出让步以求得争端缓和、平息以至解决的行为、方法与过程。在西方民主政治下,政治妥协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治现象。
妥协也是美国政治发展与制度演进的主要方式。提到这一点,人们必然联系美国宪法的制定。制宪者们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有一致意见,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又有着重大分歧,……宪法制定过程中充斥着妥协,妥协是宪法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宪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捆妥协案”。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政治妥协”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治妥协”对西方近代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
材料 早在明末,后金(清)势力影响日渐扩大之时,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势力纷纷向金政权示好或臣服,出现了贡貂活动。康熙中期,贡貂制度最终形成。贡貂制度是清王朝差别对待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不同民族部落的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服从、从属和责任。它规定,貂户每年只进贡一张貂皮,“户部颁赐进貂人袍帽、靴袜、鞓带、汗巾、扇子等物各一捆”。朝廷对进贡者的奖赏丰厚,同时设宴款待。貂户通过一张貂皮就换来了平素难得的一些生活用品,贡缴积极踊跃。貂户把全年猎获的貂皮带来备选,进贡后剩下的其他貂皮“不入等者,听鬻”,出现“岁至宁古塔交易者二万余”的局面。为了便于管理贡貂者,清政府把他们编入八旗,出则为兵入则为猎。每年贡貂时日临近之前,当地的部族首领都要出面组织协调,一同前往缴贡。首领们受到清政府的优待,赏品不仅质优,且多为朝衣、朝褂、蟒缎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推行贡貂制度的作用。
——摘编自李凤飞《贡貂制度与清代东北治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贡貂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推行贡貂制度的作用。
3.
材料 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德军先以英国机场、雷达站为目标,继而以英国首都伦敦和其他大城市为对象实施猛烈轰炸。这场不列颠之战实为空战史上所罕见。但是,英国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并没有被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们万众一心,坚持抗战,直到1941年5月,英国彻底粉碎了德国征服不列颠的企图,并打乱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原定战略计划,使英国成为西欧抵抗运动的领导中心和盟军战略反攻的基地。而德国在进攻英国失败后,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困境,在战略上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取得不列颠之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列颠之战产生的影响。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取得不列颠之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列颠之战产生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汤斌,清朝政治家、理学家。他为官一生,清正廉明,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康熙年间一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汤斌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被尊为“理学名臣”,著书立说,发展理学。汤斌官至工部尚书,一生顺从,他以汉人知识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清朝并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汉文化政策。屈从于满族强权,不敢说真话,一无自古知识分子的刚直阳刚之气,清朝皇帝也说他“言行不一”,最后在矛盾中抑郁忧惧而死。
(1)据材料概括汤斌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汤斌。
材料 汤斌,清朝政治家、理学家。他为官一生,清正廉明,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康熙年间一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汤斌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被尊为“理学名臣”,著书立说,发展理学。汤斌官至工部尚书,一生顺从,他以汉人知识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清朝并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汉文化政策。屈从于满族强权,不敢说真话,一无自古知识分子的刚直阳刚之气,清朝皇帝也说他“言行不一”,最后在矛盾中抑郁忧惧而死。
(1)据材料概括汤斌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汤斌。
2.单选题- (共15题)
5.
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帝制”取代“共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
B.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
C.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
D.帝制巩固得益于经济发展 |
6.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
7.
晚清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对立双方分别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
B.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
C.双方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
D.两份檄文都旨在反抗外来侵略 |
8.
下图为1907年《时事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有关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漫画《舆论》。画中左上角的葫芦里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画中老人口呼“立宪”,胸藏“专制”该漫画意在说明


A.清政府无视群众民主政治的要求 |
B.内忧外患迫使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
C.预备立宪使清政府陷入孤立境地 |
D.国人看到了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
9.
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
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
10.
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D.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
11.
1942年10月,国民政府就晚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分别开始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美、英经过协商,主动提出废除两国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美、英做法意在
A.维护中国国家主权 |
B.激发中国抗日热情 |
C.调解国共两党矛盾 |
D.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
12.
列宁曾提出“我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将作为国际社会主义的火炬,俄国人开始了,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将去完成”。但革命后他又提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必然要一方面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另一方面团结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由此可知十月革命
A.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B.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
C.实现了俄国的民族独立 | D.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 |
13.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
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B.全方位地展开了多边外交活动 |
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 |
D.开始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 |
14.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亚欧政策的理论失去了基础,美国在寻找新的对亚政策过程中,患上了“敌手缺乏综合征”,就把中国作为美外交政策需要的新假想敌。这说明
A.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
B.西方阵营对华政策出现分歧 |
C.意识形态仍影响美国外交 |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
15.
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空军先后出动了12个空军师,直接与美国空军空战1872次,共击落1097架美国飞机;派出高射炮兵进入朝鲜作战,共击落212架敌机。对此华盛顿与莫斯科达成默契,共同保守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这种默契
A.体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
B.旨在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
C.说明美苏冷战的缓和 |
D.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
16.
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 罗马尼亚 | 希腊 | 南斯拉夫 | 匈牙利 | 保加利亚 |
苏联 | 90% | 10% | 50% | 50% | 75% |
英国 | 10% | 90% | 50% | 50% | 25% |
A.苏英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
B.英国仍然保持霸主地位 |
C.冷战在事实上已经开始 |
D.带有明显大国强权色彩 |
17.
1862年,清朝决定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黄龙旗的使用基本上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这表明清政府
A.坚持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
B.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C.具备了初步的国家理念 |
D.实现了外交观念的转变 |
18.
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其中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这一规定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有利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 |
C.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