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理论上说,英国下院选举制看起来很“完美”。按照规定: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贫富、职业,不受资格限制,都有选举下院议员的权利,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匿名投票。
但理论与实践却会脱节,英国选举是个极好的案例。……选举实行单一选区制,依照这个制度全英国划分为600多选区,每个选区选一名议员,由这些人组成下院。从理论上说,任何人符合法律规定都可参与竞选。可是在一个选区中如果有几个候选人同时参选,如何决定选举结果?英国采用“领先者获胜”的办法,也就是得票多的人当选。但“得票多”不意味着必须超过半数,而是只要超过其他候选人就可以:假设一个选区有5位候选人,总共有100个选民,投票结果是:候选人A得20票,B得20票,C得20票,D得21票,E得19票,结果就是D当选,因为他得票最多。这当然也是一种“多数当选”,但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这种选举方式最大的好处是简便,一次投票就产生结果,不会出现反复投票而投不出来的情况;并且,通过一次全国性大选一般都会产生一个“多数党”,由这个党组建政府,地位一般比较稳固,不像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议会中小党林立,席位分散,很难产生稳定的政府。
——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安排上的优缺点。
(2)根据材料二表述的历史现象,分析其成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理论上说,英国下院选举制看起来很“完美”。按照规定: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贫富、职业,不受资格限制,都有选举下院议员的权利,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匿名投票。
但理论与实践却会脱节,英国选举是个极好的案例。……选举实行单一选区制,依照这个制度全英国划分为600多选区,每个选区选一名议员,由这些人组成下院。从理论上说,任何人符合法律规定都可参与竞选。可是在一个选区中如果有几个候选人同时参选,如何决定选举结果?英国采用“领先者获胜”的办法,也就是得票多的人当选。但“得票多”不意味着必须超过半数,而是只要超过其他候选人就可以:假设一个选区有5位候选人,总共有100个选民,投票结果是:候选人A得20票,B得20票,C得20票,D得21票,E得19票,结果就是D当选,因为他得票最多。这当然也是一种“多数当选”,但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这种选举方式最大的好处是简便,一次投票就产生结果,不会出现反复投票而投不出来的情况;并且,通过一次全国性大选一般都会产生一个“多数党”,由这个党组建政府,地位一般比较稳固,不像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议会中小党林立,席位分散,很难产生稳定的政府。
——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 | 取消衰败选区,将空出的议席重新分配给人口众多的城镇,尤其是工业城镇;新增选民在农村实行年收入10英镑以上的公薄持有农及50英镑以上的租地农选举权标准,在城镇则实行10英镑财产的房产持有人选举权标准 |
1867年议会改革法案 | 在城镇,凡是纳税的房产所有者或租客,只要拥有10英镑以上的财产,即可获得选举权;在农村,拥有5英镑的财产或租用价值12英镑地产者,均可享有选举权 |
1884年议会改革法案 | 取消农村与城镇选区的划分,依据人口比例重新划定选区,取消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将选举权授予所有成年男子 |
1918年议会法案 | 年满30岁的妇女享有选举权 |
1928年议会法案 | 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完全取消,妇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安排上的优缺点。
(2)根据材料二表述的历史现象,分析其成因。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2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兵役法修正案》,废止了其中关于禁止派兵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到战争结束,美国陆军人数由战前的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军由不足50万人增加到460万人,拥有的各类舰只由几千艘增加到91000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航空队服役人数由30万增加到230万,作战飞机由1500架增加到70000架。
材料二 191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伤残退伍军人资助法”规定,联邦政府对一战中伤残的退伍军人提供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资助。美国国会于1944年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基本内容有:联邦政府对在二战中服兵役超过90天的美国公民提供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因战争中断深造机会的美国公民提供资助,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适当的教育或训练;对不能马上就业的退伍军人提供适当的失业救济金,在各州建立健全机构以向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咨询,妥善安排退伍军人就业。1952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向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国退伍军人提供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资助。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凡1955年1月31日后服役达6个月以上的美国公民,均可享受“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中规定的各项待遇,把资助退伍军人接受教育训练作为联邦的永久性政策。
——摘编自续润华、宁贵星《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征兵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退伍军人政策的影响。
材料一 1942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兵役法修正案》,废止了其中关于禁止派兵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到战争结束,美国陆军人数由战前的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军由不足50万人增加到460万人,拥有的各类舰只由几千艘增加到91000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航空队服役人数由30万增加到230万,作战飞机由1500架增加到70000架。
材料二 191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伤残退伍军人资助法”规定,联邦政府对一战中伤残的退伍军人提供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资助。美国国会于1944年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基本内容有:联邦政府对在二战中服兵役超过90天的美国公民提供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因战争中断深造机会的美国公民提供资助,让他们有机会接受适当的教育或训练;对不能马上就业的退伍军人提供适当的失业救济金,在各州建立健全机构以向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咨询,妥善安排退伍军人就业。1952年美国国会颁布法令,向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国退伍军人提供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资助。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凡1955年1月31日后服役达6个月以上的美国公民,均可享受“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中规定的各项待遇,把资助退伍军人接受教育训练作为联邦的永久性政策。
——摘编自续润华、宁贵星《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征兵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退伍军人政策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材料二边疆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边疆。近代民族国家诞生后的边疆主要指领土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纷纷建立利益边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结合背景、实质评析当今利益边疆观。
材料一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材料二边疆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边疆。近代民族国家诞生后的边疆主要指领土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等西方大国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出发,确定战略控制范围,首先提出了利益边疆的概念,纷纷建立利益边疆。
类型 | 内涵 | 特征 | 内容 |
领土边疆 | 主权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的边缘部分。 | 空间的地表性,边界的确定性,管辖权的排他性。 | 陆疆 |
海疆 | |||
空疆 | |||
地底疆 | |||
利益边疆 | 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范围所及空间。 | 空间的利益性、边界的模糊性,权利的交错性。 | 经济边疆 |
文化边疆 | |||
信息边疆 | |||
太空边疆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结合背景、实质评析当今利益边疆观。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活跃,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加繁荣。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苏州的奢侈风尚,逐渐弥漫于邻近各府县、各市镇。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如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纷华盛丽非不足也。至其子弟,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摘自范广寅《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对比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和十五世纪欧洲的社会消费观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一 明中叶以降,江南市镇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工商业蓬勃发展。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活跃,刺激了这一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加繁荣。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为奢华的城市。苏州的奢侈风尚,逐渐弥漫于邻近各府县、各市镇。康熙《淞南志》说,自明朝以来“人有恒产,多奢少俭”。清以后,“饮食服饰竞以奢靡相尚”。如徽州盐商“入则击钟,出则连骑,暇则招客高会,侍越女,拥吴姬,四坐尽欢,夜以继日,世所谓纷华盛丽非不足也。至其子弟,靡不斗鸡走狗,五雉六枭,捐佩外家。”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摘自范广寅《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对比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和十五世纪欧洲的社会消费观并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2)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自《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2)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2.单选题- (共6题)
6.
近代欧洲曾出现“罗马法复兴”的现象。如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罗马法与现实社会的关系;l7世纪,在荷兰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主张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19世纪,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则主张在民族法学中复兴罗马法传统。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A.基本内容仍有其生命力 |
B.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 |
C.某些原则仍具借鉴意义 |
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
7.
19世纪中叶,隐私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重要家居观念。随着住房空间的增大,家庭中的个人独立领域与不同功能的空间开始出现,并强调“仆人必须与主人分开”。这说明当时英国
A.民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
B.经济发展影响思想观念 |
C.资产阶级等级观念的加强 |
D.阶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8.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
B.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
D.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
9.
下表是1500-1800年欧洲各地区麦子每粒种子的平均收获量,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英)克里德特《农民、地主和商业资本家》
| 英格兰/尼德兰 | 法国/西班牙/意大利 | 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 | 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 |
150-1549 | 7.4 | 6.7 | 4.0 | 3.9 |
155-1599 | 7.3 | - | 4.4 | 4.3 |
1600-1649 | 6.7 | - | 4.5 | 4.0 |
1650-1699 | 9.3 | 6.2 | 4.1 | 3.8 |
1700-1749 | - | 6.3 | 4.1 | 3.5 |
1750-1799 | 10.1 | 7.0 | 5.1 | 4.7 |
——(英)克里德特《农民、地主和商业资本家》
A.新航路开辟后,土地出产率有较大提高 |
B.土地出产率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呈正比关系 |
C.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推动土地出产率的提高 |
D.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西欧农民普遍参与和推动的结果 |
10.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这段话谈到的美国和中国的经济改革
①农业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生产②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③引导国家走向一种新的社会制度④是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型经济状态
①农业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进行生产②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③引导国家走向一种新的社会制度④是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型经济状态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