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20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雅典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活跃,当时各地移民纷纷前往希腊定居。雅典的上层都是由奴隶主团体掌握实权,他们有雄厚的财力,连国王都必须依靠奴隶主组成的元老院议会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国王无权力没收奴隶主的财产,这有点类似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雅典的民主制,是早期的民主制,所谓的民主大门仅仅是对有钱有权力的社会体面人敞开的。

——壬寅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二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三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据《西西里之战》归纳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雅典民主制建立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
(3)依据材料三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耶律德光重视农业生产,留意积累治国经验。特别是得燕云十六州后,他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以游幸妨农时,禁止扈从扰民和行军践踏禾稼。不但保护十六州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在适宜于耕种的草原地区发展农业。会同二年(939),以乌古部水草肥美,诏北、南院徙三万猎户居之。三年,赐于谐里河、胪朐河近地为农田,使契丹人也能从事农业生产。又诏有司教民播种纺绩,发展契丹社会的手工业。
他关注社会稳定,整顿赋役制度,惩治不法官僚。思奴古多里、乙室部大王和南王府二刺史等都曾因盗窃官物、摊派赋调不均和贪蠹而受到惩罚。为减轻部民负担,罢北、南二府民上供及宰相、节度诸赋役非旧制者。他也能借鉴中原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吸收中原封建礼仪制度和思想观念。
会同三年,至燕,行入阁礼,在礼仪制度上吸收汉制;除姊亡妹续之法,以法令方式改变契丹社会的婚姻旧俗;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不但为契丹人与汉人间的相互影响和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南面官制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德光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耶律德光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18题)

3.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其他思想主张有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批评雅典的直接民主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D.强调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这些规定体现了
A.《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B.《十二铜表法》维护贵族的利益
C.《十二铜表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D.《十二铜表法》蕴含法治的精神
5.
“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这一规定实质上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保护私有财产B.是一部野蛮的习惯法
C.内容相当广泛D.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6.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非常完备,早在《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对具有权利能力、但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的人要实行扶助和保护的规定,其中包含对未满14岁的男子、未满12岁的女子等未成年人的监护。该项规定直接凸显出罗马法的
A.社会公正和谐思想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人文主义精神D.人生而自由意识
7.
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
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C.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
D.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8.
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méng,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9.
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这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普遍存在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10.
宋代徽人有家规:“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C.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11.
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选送)。”该规定反映出宋代
A.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D.科考功名失去吸引力
12.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13.
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促进货币经济发展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14.
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B.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15.
《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材料主要说明秦汉时期
A.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16.
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百姓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17.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18.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这表明他
A.主张不断认识自我B.追求理性的价值
C.倡导提高生活质量D.强调生命的意义
19.
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20.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3.选择题(共7题)

21.为了减少如图漫画所讽刺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    )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②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

③对不孝敬父母者予以处罚

④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22.为了减少如图漫画所讽刺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    )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②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

③对不孝敬父母者予以处罚

④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23.先化简,再求值:3(2a2-3b)-(a2-4b+1), 其中a= -1, b=1
24.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不正确的是(  )
25.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不正确的是(  )
26.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不正确的是(  )
27.图1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图2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