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501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3

1.字词书写(共1题)

1.
根据语境和拼音写汉字。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huǐ(____)灭,是葬送,是jué(_____)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niǎn(_____)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坡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diāo(_____)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废墟》

2.文言文阅读(共2题)

2.
文言文阅读
【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乙】张堪,南阳宛人也。世祖徽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
帝尝召见诸郡计历,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_______)
⑵四迁荆州刺史(________)
⑶劝民耕种(________)
⑷其仁以惠下 (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画一处)
⑴ 暮 夜 无 知 者    ⑵ 渔 阳 太 守 张 堪 昔 在 蜀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例:已而之细柳营
A.当之郡B.以此遗之C.堪闻之D.而堪去职之日
【小题5】对甲乙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现在常说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B.甲文通过“暮夜拒金”“拒‘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子孙开办产业”的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而乙文则通过“献计获胜”“败敌富民”等事件来表现人物品质
C.甲乙两文都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并着重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来凸显人物的特征。
D.《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在金钱方面的表现却可圈可点,这种高风亮节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小题6】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______)
(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请和我保持距离
张爱国
①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那天刚下课,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只写着“张爱国收”。
②待看了信,我很吃惊,这位在信里也没有留名的学生,整封信从头至尾都在辱骂我,不仅给我起了一系列侮辱性的绰号,还一次次说我是“误人子弟”,是教师队伍里的“害群之马”……
③我很快就断定写这封信的是刚毕业的学生马力。初二时,一次,我批评他时的确过了分,一定是给他带来了伤害和怨恨。
④虽然马力的信太过分,但我还是深刻反思了自己。反思的结论竟然是我真的有点在“误人子弟”。也在这时,我有了一个下海的机会,于是毅然辞了职。
⑤就像我教书时总是优秀教师一样,从商的我很快也成了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但我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买车。
⑥一次,我乘公交车,竞意外地在车上碰见了马力。
⑦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跑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⑧我说:“你这个东西,毕业这么多年了也不来看看老师,也不给老师写信。”
⑨马力只是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
⑩渐渐的,马力的紧张和尴尬消失了,他大概是确信了我并不知道那封信是他所写。下车后,马力坚决要请我吃饭。
⑪饭间,我知道马力大学已毕业一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说:“马力,当年那么多学生,就数你小子脑瓜子最活,愿意在我公司干吗?”马力一听,感激得眼泪都下来了。
⑫或许是作为对自己当年错误的补偿吧,马力的工作十分卖力,也十分出色。我也对马力越来越欣赏,不断地给他提职、加薪。
⑬对于那封信,我差不多忘了,即使偶尔想到,也是淡然一笑:谁在孩子时代不犯错误?
⑭两年过去了。一天晚上,马力陪我吃饭,他一次次举杯敬我,也一遍遍说着感谢我的话。
⑮我分明喝高了,笑了笑说:“马力啊,要说感谢,应该是我感谢你啊!”
⑯马力赶紧说:“恩师,您这是说的哪里话?”
⑰“我是实话,马力,我真的感谢你!”我打着酒嗝却又真诚地说,“要不是你当年提醒了我,我如今可能还是那匹误人子弟的害群之马呢。”
⑱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很快,马力找了个理由,结束了晚餐。
⑲第二天,马力没来上班,手机关机。第三天,第四天,马力都没有来——他竟然与我不辞而别!
⑳很长时间我都无法理解马力的不辞而别,直到不久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的话:“人与人应该有一些距离,就像你隔着一层窗户纸看室内,你觉得很洁净,但一旦捅破这层纸,你会发现其实房子里充满了灰尘和污垢。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污点’,你只能将它保留在心中,哪怕是双方的心照不宣也可以,但就是不能说出来……”
 只是我明白这一点太迟了,因为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过马力一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①(______)
主要事件
开端
十年前
收到刚毕业的学生马力很过分的一封信
发展
偶遇马力后
②(______)
高潮
两年后的一天晚上
③(_______)
结局
④(______)
看杂志受启发,明白马力不辞而别的原因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表现了马力当时怎样的心理。 
(1)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跑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具体情节,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小题4】文章以“请和我保持距离”为题有哪些好处?
【小题5】朋友之间应该“亲密无间”“推心置腹”呢,还是应该“保持距离”呢?请你结合选文写出自己的看法。
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有品质,才有未来
杨亮
2015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购买的商品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
面对大批中国游客赶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现象,有识之士发出忧心之问:中国制造为何不行?
小小马桶盖,戳中中国制造的“痛点”:我国虽然已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但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等方面,仍与世界制造强国有明显差距。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消费时代。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缺乏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一种静得下心的理念。有时,我们过于追求多和快,追求速成和一夜暴富,而不是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殊不知,这种“快马上路”,只会把消费最为要紧的体验感丢在路上,同时被落下的还有可期待的未来。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而这,正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也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而中国制造,现在恰恰需要重新用“工匠精神”找回对消费者的那份“初心”,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因为,只有真正摒弃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才能真正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进而形成中国的“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内外挖掘潜力,从而完成经济的转型升级。在诸多可以“借力打力”的要素中,消费成为重要一环。而提高更高层次的产品供给,则成为赢得消费市场的关键。为此,我国消费品工业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进行一场“品质革命”。
要打赢这场“品质革命”,在精神层面我们呼唤“匠心”。但更重要的,推进“品质革命”还需要不断创新、打造品牌效应。艮前,我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为人做嫁衣” 中国品牌要想迈上价值链的中高端,这种现状必须改变。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还需要从提升消费实力、挖掘消费潜力这些“基础”和“主体”工作入手。同时,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消费热点、提振消费信心等相关配套措施也要跟上。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正经历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从有形产品需求向服务消费需求、从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的转变。这是消费升级的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是促进海外消费回流,开拓潜在市场,还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都要求中国制造提升品质、丰富品种、树立品牌,改掉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有品质,才有未来。
(《光明日报》2016年11月10日13版)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怎样才能实现文中提到的“品质革命”?
【小题3】“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小题4】文章开头列举了我国居民海外消费和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现象,有什么作用?

4.名著阅读(共1题)

6.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____)
A.格列佛从慧驷国回来后不让妻子儿女靠近,因为他讨厌他们身上的野胡气味。
B.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则来到了慧驷国。
C.格列佛是这样从大人国逃出来的:被装进小木箱带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时,被老鹰当成乌龟叼起来,掉进海里,被经过的船打捞上岸,重返英国。
D.《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普特国不远处还有个小人国叫苏门答腊。
(2)他疾忙伸出手来,但因为看不见我站在哪儿,没有摸到我。
“这是谁?”他问,好像竭力想用那双失明的眼睛看一看似的,——多么徒劳而痛苦的尝试啊!
“回答我,——再说一遍!”他专横地大声命令道。
“你还想喝水吗,先生?被子里的水让我泼掉了一半。”
(节选自《简·爱》)
这是谁跟简爱之间的一段对话?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双目失明?随后简爱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共2题)

7.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村上春树说,年轻时有一天他坐在棒球场的看台上,一只球正在飞过来,突然间一个念头从天而降,他决心当一个小说家,这是他人生的决定性瞬间。我们相信作为一个个体,人生中也会有许多格外玄妙而与众不同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我们有时会被一本书、一朵花、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个词击中,它会让我们从迷失中醒来,这就是唤醒的力量。

请以“唤醒”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2)除了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3)文章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卷面书写
根据作文书写评定,要求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工整。
8.
某校文学社向九(1)班学生吴木同约稿,要求下周一上交。吴木同在周末完成写作后,打电话给语文老师李老师,请他帮忙修改。李老师正好自驾出游,于是推荐本校殷老师,并提供联系电话。假如你是吴木同,请你给殷老师发一条短信,说明情况,寻求帮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