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18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上自朝廷,下至庶民,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清末新政以后,逐步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等新式传媒工具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被解除了。

——摘自《简析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美国的建国者从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制衡体制,以防止某一分支的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监察体系,行政的监督任务被分散到各个行政部门分别执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系统、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摘自《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共同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顺治十六年,大学士杨光先上书礼部,指斥时任钦天监监正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所制新历书违背中华古法,意在诅咒清朝“短祚”。康熙继位后,杨氏再次控告汤党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得到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的支持。清廷遂宣布废除西洋新历,恢复大统历,汤氏被革职下狱,杨氏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
康熙亲政后,基于对西学的了解,他觉察到大统历存在差错,并认为当年汤案处理不公,遂传谕杨光先、南怀仁(比利时传教士)等人:“天文最为精微,历法关系国家要务,尔等勿怀夙仇,各执己见……孰者为是,即当遵行,非者更改,务须实心”。经多次天文观测比试,南氏所测皆符,而杨氏所测皆错。康熙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杨氏被遣回原籍;康熙九年,清廷决定恢复使用西洋历法,同时宣召传教士讲授几何学、天文学等,令他们采用西法测绘《皇舆全览图》、制作火器。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推行历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历法改革的积极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戴维雷诺兹指出,“战时的英美关系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婚姻,伴随合作旋律的持久音调是竞争。在维护两国作为公认大国的合作框架内,英美却在设法夺取优势和有利地位,这的确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关系。”

——戴维·雷诺兹《霸权与冲突的世界》

材料二 斯大林曾指出:“在我们的时代想不顾各种条约,一下子就挑起战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1941年5月,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私自公开飞往英格兰之后,苏联更加怀疑来自英国的情报。苏联对各方提供的德国即将入侵的情报持怀疑态度,自然地影响到其他方面,比如迟迟没有动员导致兵员不足。……大批富有经验的将领在肃反中遭清洗,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闪电战、新技术装备等没有重视。……入侵邻国建立“东方战线”后,沿新国境线构筑新防线的进度“迟缓得令人不能容忍”。战争爆发几天之后,苏军统帅部发现错误地判断了德军的主攻方向,匆忙改正。不久更惊讶的发现这些“东方战线”地域的居民把德军当作“解放者”看待,对苏联抱着冷淡和不合作态度。

——摘编自《试析苏联卫国战争初期严重失利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39—1942年英美“实用主义婚姻”形成的主要步骤,并分析“婚姻”形成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概括苏联在二战初期失利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生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第一贤相。

——摘编自《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人文若虚在国内做生意曾遭挫折,眼看就要到破产的境地了。后来朋友到海外经商时顺便邀请他同往,开船前他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太湖特产“洞庭红”橘子准备在路上享用。没料到了海外“吉零国”,这一篓橘子竟卖出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在返程的路上又偶然捡到了一只大龟壳,到达福建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5万两银子买去。文若虚用赚来的钱在沿海地区购买田宅重置家业,娶妻生子,家道殷富不绝。

——摘编自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3.单选题(共14题)

6.
他们大部分是文盲……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上,都有专门负责宣读文献资料的公务人员,以便与会成员能较清楚地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该如何判断。……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在政治辩论或法庭辩论中胜出。这导致雅典民主政治
A.做出的决策并不公正
B.民众的权利和自由得以保障
C.智者学派左右了政局
D.少数人会影响多数人的判断
7.
1796年时,英国的下院议员有120名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英国人保守的性格所致
C.欧洲大陆君主复辟的影响
D.“光荣革命”带来的影响
8.
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开始时间
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1945年10月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9.
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强调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贏
B.受革命外交和冷战格局的影响
C.立足于经济高速发展这一基础
D.遵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
10.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
A.有助于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
B.表明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C.加剧了战后冷战局势的发展
D.实现了德国摆脱美国的控制
11.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12.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窑技术水平落后于民窑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13.
下图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和比重情况(%)。该图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A.自然经济得到巩固
B.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C.国内市场逐渐活跃
D.仍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产地
14.
由下图可知,当时我国农村

我国部分年份粮食产量和粮食收购量的变化柱状图
A.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B.集市贸易不断发展
C.大力支援工业化建设
D.经济体制出现变动
15.
彼特拉克在《秘密》中大声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体现了彼特拉克
A.崇拜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B.不信仰基督教
C.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D.贪图享乐的个性
16.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这表明文艺复兴
A.反对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B.借宗教形式宣扬新思想
C.主张宗教信仰与理性联系
D.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17.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将数学比喻为工人的刀斧和量尺,掌握此种工具,“历律两家,旁及万事”都能顺利处理。他还把数学方法比喻为金针刺绣技术,告诉世人,手握金针,比得到几只绣成的鸳鸯有用处得多。由此看出徐光启
A.注重数学科学数据的统计工作
B.将数学方法运用于人文社会领域
C.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数学问题
D.十分重视数学的方法论功能
18.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续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9.
“10月16日15时整,寂静的罗布泊上空突然爆发出一道强光,紧接着,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周围的空气急速膨胀,产生的高压冲击波以排山倒海之势,从爆心向四周飞驰。”该科技成就使我国
A.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
B.增强了远程打击敌国的能力
C.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D.开启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时代

4.选择题(共1题)

20.

欧洲 S国景色优美,经济发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