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海防观念意识基本沿袭明朝统治者的思想模式。统治者长期重视西北边防,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而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上,即使是因解决台湾问题而留名青史的康熙也有过“台湾省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念头。清朝水军建立伊始,其方针是“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没有经略海洋、决胜海上的战略思想。嘉庆年间,受“洋盗”蜂起的刺激,朝廷先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等诏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海岸线绵长,防不胜防,“为今之计,宜先分险易、权轻重,定沿边海势为北、中、南三洋”。“北洋”以旅顺、威海为重镇,“中洋”以崇明、舟山为重镇,“南洋”以南澳、台湾省、琼州为重镇。如北洋有事,除大沽、旅顺、威海等处防守外,“宜分船两队,一防守海口,一出洋游弋”。如南洋有警,“则调南洋各海船,以扼新加坡及苏门答腊之海峡,迎击于海中”。他还认为中国应“以商为本”、“工商为本”,先富而后强,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以上均摘编自刘中民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防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关于海防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一 清朝海防观念意识基本沿袭明朝统治者的思想模式。统治者长期重视西北边防,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而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上,即使是因解决台湾问题而留名青史的康熙也有过“台湾省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念头。清朝水军建立伊始,其方针是“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没有经略海洋、决胜海上的战略思想。嘉庆年间,受“洋盗”蜂起的刺激,朝廷先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等诏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海岸线绵长,防不胜防,“为今之计,宜先分险易、权轻重,定沿边海势为北、中、南三洋”。“北洋”以旅顺、威海为重镇,“中洋”以崇明、舟山为重镇,“南洋”以南澳、台湾省、琼州为重镇。如北洋有事,除大沽、旅顺、威海等处防守外,“宜分船两队,一防守海口,一出洋游弋”。如南洋有警,“则调南洋各海船,以扼新加坡及苏门答腊之海峡,迎击于海中”。他还认为中国应“以商为本”、“工商为本”,先富而后强,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以上均摘编自刘中民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防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关于海防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袁世凯督直以后,身兼清廷参预政务大臣、会办练兵大臣等八大要差,极力迎合清廷,加紧推行“新政”,成为清廷的重要决策者。袁世凯坚决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在保定成立学校司,次年奏请递减科举中额,改学校司为学务处,领导全省教育。饬令该处设置研究所,研究学校编制和教授方法,派员考核官绅办学情况,令各地设劝学所、宣讲所,筹备公款,积极办学;分批派遣人员赴日考察教育,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师范,并捐银2万两表率群僚和士绅出资办学。光绪三十一年,又领衔与其他督抚合词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推行新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的新学措施。
材料
袁世凯督直以后,身兼清廷参预政务大臣、会办练兵大臣等八大要差,极力迎合清廷,加紧推行“新政”,成为清廷的重要决策者。袁世凯坚决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在保定成立学校司,次年奏请递减科举中额,改学校司为学务处,领导全省教育。饬令该处设置研究所,研究学校编制和教授方法,派员考核官绅办学情况,令各地设劝学所、宣讲所,筹备公款,积极办学;分批派遣人员赴日考察教育,选派留学生赴日学习师范,并捐银2万两表率群僚和士绅出资办学。光绪三十一年,又领衔与其他督抚合词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推行新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的新学措施。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台湾局势由于朝鲜战争以及中国入朝参战而极度复杂化,并形成了海峡两岸之间分治对抗的局面将长期延续下去的环境和条件。中苏同盟关系得到加强的同时,新中国对于苏联在经济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依赖(至少从短时段来看)大大加强了。新中国作为一个“革命国家”,愈加被排除在国际事务之外(包括联合国之外)。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进一步升级,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新中国在国际安全环境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中共领导层在中国各种资源的配置中,将国防和军事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并使得以高度集中为主要标志的统治性计划经济模式成为唯一有可能实行的模式。
——摘编自陈兼《六十年后再思考——朝鲜战争的起源与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现“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中,将国防和军事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材料
台湾局势由于朝鲜战争以及中国入朝参战而极度复杂化,并形成了海峡两岸之间分治对抗的局面将长期延续下去的环境和条件。中苏同盟关系得到加强的同时,新中国对于苏联在经济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依赖(至少从短时段来看)大大加强了。新中国作为一个“革命国家”,愈加被排除在国际事务之外(包括联合国之外)。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进一步升级,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新中国在国际安全环境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中共领导层在中国各种资源的配置中,将国防和军事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并使得以高度集中为主要标志的统治性计划经济模式成为唯一有可能实行的模式。
——摘编自陈兼《六十年后再思考——朝鲜战争的起源与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现“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中,将国防和军事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水灾频仍’黄河泛滥,是清朝统治者深感头痛的问题。魏源认为,河患水灾有来自自然的一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祸,即治河官吏的侵蚀河工经费、地方豪强的垄断水利。所以,“欲兴水利,必除水弊。除弊如何?日: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魏源还认为,过去治理黄河的方法也不对头,“下游固守,则溃于上;上游固守,则溃于下”。他主张因势利导,使黄河人工改道'北流入海。魏源的这两种见解,在当时都无法实行。鸦片战争以后,魏源在出任兴化知县等地方官时,又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小范围进行了水利治理。兴化境内临近运河和高邮、洪泽二湖,时有涝灾。一次,高邮湖将决,他亲率民卒护堤保稻,“冒风雨伏堤上”,以致。目赤肿如桃”,终于保住了大堤,百姓遂将当年收成称为“魏公稻”。
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治河的主张及其实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治河主张无法实施的原因。
材料
水灾频仍’黄河泛滥,是清朝统治者深感头痛的问题。魏源认为,河患水灾有来自自然的一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祸,即治河官吏的侵蚀河工经费、地方豪强的垄断水利。所以,“欲兴水利,必除水弊。除弊如何?日: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魏源还认为,过去治理黄河的方法也不对头,“下游固守,则溃于上;上游固守,则溃于下”。他主张因势利导,使黄河人工改道'北流入海。魏源的这两种见解,在当时都无法实行。鸦片战争以后,魏源在出任兴化知县等地方官时,又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在小范围进行了水利治理。兴化境内临近运河和高邮、洪泽二湖,时有涝灾。一次,高邮湖将决,他亲率民卒护堤保稻,“冒风雨伏堤上”,以致。目赤肿如桃”,终于保住了大堤,百姓遂将当年收成称为“魏公稻”。
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治河的主张及其实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治河主张无法实施的原因。
3.单选题- (共7题)
6.
雅典城邦的每个官员在一年的任期内,需要接受十次任职审查;期满卸任之时,同样也要接受审查:一方面是账目审查,另一方面是职司审查。官员若顺利完成自己分内事务,便可顺利离职;若未能完成,将受到渎职处罚。这一做法
A.督促了公职人员廉洁履职 |
B.限制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 |
C.调动了公民参政的极大热情 |
D.杜绝了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 |
7.
《时代用刊》报道:1931至1933年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该材料反映了
A.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 |
C.抗战以来民族意识增强 | D.南京国民政府积极主动地抗日 |
8.
十月革命后,针对议会民主制中地域代表制存在的弊端,列宁明确提出用苏维埃的生产单位代表制代替之,即在苏维埃制下,选举单位和国家的基层组织不按地域区分,而是按经济和生产单位(工厂等)划分。这种选举办法
A.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相适应 |
B.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对政治的操控 |
C.是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彻底否定 |
D.突出工人阶级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
9.
1833年,英国议会立法规定,9-13岁的童工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14-18岁的青少年每周劳动时间不得超过69小时,并且每天要抽出至少两个小时让童工接受教育。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
B. 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
D. 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A. 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提高
B. 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C.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并存
D. 政府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11.
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这一做法
A.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制 | B.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
C.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