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羊”“末”“涉”“刑”这四个汉字的造字方法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
B.小亮学习刻苦认真,成绩远远超过贪玩的小明,小明只能望其项背,追赶无望。(这句话中的成语“望其项背”使用无误) |
C.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其中“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有歧义) |
D.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很有礼貌,常常在对话时准确使用谦辞和敬辞。例如:“令尊”“贵府”“不吝赐教”“抛砖引玉”等是敬辞,“不才”“犬子”“寒舍”等是谦辞。 |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辞海》已成为一个“家族”,《辞海》(彩图板)便是这个家族的新成员 。 |
B.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
C.“你选好中考体育项目了吗,球类测试你选择的是篮球运球呢,还是排球垫传?”妈妈心急地问儿子。 |
D.春花灼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如水,亦有欧阳修秋读之凉。 |
3.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小题2】因为唐僧忘记向佛祖询问大白赖头鼋的年寿,这老鼋便将师徒四人、白龙马和经书全部扔在了通天河中,构成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所经受的第八十一难。和前八十难相比,这一难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却唯独造成了取经途中的实质性损失。这实质性损失是什么?这情节背后蕴含的哲理又是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唐僧的坐骑白龙马是走在西行路上时间最长的一个,它的性格沉稳,耐得住性子。它曾在宝鸡国勇斗黄袍怪,参与了保护师傅的斗争。 |
B.《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索亚和蓓姬在山洞历险之后,为寻找钱箱,两人二次探险。汤姆的好朋友哈克在得到一大笔钱后,被道格拉斯收为养子。 |
C.唐僧师徒取经途中,“见街坊人家,各设一鹅笼,都藏小儿在内……”这是因为比丘国国王上了狐狸精的当,道人所开药引是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 |
D.保尔在发电厂当过杂工,在车站食堂当过伙夫,因为哥哥教会了保尔英国式拳击,使他在受到资产阶级公子哥的挑衅时,得以漂亮地反击。 |
2.字词书写- (共1题)
4.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春天的泰兴是美丽的: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qí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河边的柳树吐了nèn芽,lú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sù净中苏醒过来。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春天的泰兴是美丽的: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qí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河边的柳树吐了nèn芽,lú笋也钻出来放叶透青了;河道里平静的水从冬天的sù净中苏醒过来。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 | | | | | | |
| | | | | | | |
3.诗歌鉴赏- (共1题)
5.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小题2】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闻打暮天钟”并未围绕题目中的“望”字来写,需要删改,你觉得有必要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晴雪和暮色这两种所写景物。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 |
B.起笔即点出“望”字。薄暮时分,大雪纷飞,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 |
C.颔联中“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冷。 |
D.五、六句在写景上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 |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送杨少尹序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①,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祖道②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③,方以能诗训后进,以年满七十,亦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④又能张大其事为传,为传二疏踪迹否?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⑤,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⑥而和之。又不知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注】①疏广、受二子:疏广、疏受叔侄二人。②祖道:古代一种在道旁设宴饯行的仪式。③杨君巨源:即杨少尹。④太史氏:指史官。⑤白以为其都少尹: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⑥属:写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共言其贤(_______________) ②又图其迹 (_______________)
③不绝其禄(_______________) ④京师之长于诗者(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吾闻杨侯之去
【小题3】用“/”划出下面的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道 路 观 者 多 叹 息 泣 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
【小题5】下面的链接材料出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与《送杨少尹序》都是赠序,但是写作目的迥然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它们的写作目的。
【链接】东阳马生君则,……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杨少尹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①,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祖道②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③,方以能诗训后进,以年满七十,亦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④又能张大其事为传,为传二疏踪迹否?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⑤,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⑥而和之。又不知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注】①疏广、受二子:疏广、疏受叔侄二人。②祖道:古代一种在道旁设宴饯行的仪式。③杨君巨源:即杨少尹。④太史氏:指史官。⑤白以为其都少尹: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⑥属:写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共言其贤(_______________) ②又图其迹 (_______________)
③不绝其禄(_______________) ④京师之长于诗者(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然吾闻杨侯之去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B.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
道 路 观 者 多 叹 息 泣 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
【小题5】下面的链接材料出自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与《送杨少尹序》都是赠序,但是写作目的迥然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它们的写作目的。
【链接】东阳马生君则,……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送东阳马生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杨少尹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守望》
叶敬之
(1)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大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
(2)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没有风,树不摇,风尘不起,天很蓝,太阳很温暖。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就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人很小巧,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还从地上站起来,顺便夸我两句。嗓音清尧,似有嗡嗡的回响。
(3)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别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但制作精美不易。好的毛窝子,除了鞋型漂売,还要结实。李大爷的毛窝子正符合这些标准。
(4)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地上纸片和杂草飘起,沙沙响,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只是生意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红火了。
我站在李大爷附近观察,好久没有一个人来买毛窝子,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5)李大爷还是当年那个模样,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两手抱膝,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6)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7)他睁了眼睛,嗽一声说:“嗯,有时有。都是老头老太太。”
(8)他嗓音有点沙哑,面无表情,显然已经认不出我了。
(9)“那就算了啵,这么大年纪了,还编它干什么?
(10)“还是有人买的,”李大爷动了动身子,两只手从膝盖上放下来,眼睛看着我。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我还能走能动,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11)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12)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儿子已经大了,不愿意張我上街。天气很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走几步就要擦擦汗。忽然,我发现自己又走到当年买毛窝子的地方,我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有,这是夏天哎,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
(13)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14)“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像一个树墩,稳稳地戳在那儿,没有反应。
(15)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不懂,乡长说,就是由公家发工资,派人跟你学徒,你打出来的毛窝子给人参观,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16)不久,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前面两双,后面两双。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17)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我心里酸酸的。
(18)暑假快结来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由细变粗,弥漫成一大片,像乌云似的。
(19)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20)“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21)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22)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23)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24)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
小时候冬天,我随母亲买毛窝子,李大爷笑脸相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暑假快结東,我默默带走毛窝子,李大爷留憾离世。
【小题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李大爷像一个树墩,稳稳地戳在那儿,没有反应。(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15段中,作者为何要写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的一番话?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小题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4】文章的第(10)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别刻画了李大爷和六一公公两个人物,请分析这两处文字在描写人物的手法上的相同点和刻画的人物形象的不同点。
【链接】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社戏》
叶敬之
(1)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上大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
(2)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没有风,树不摇,风尘不起,天很蓝,太阳很温暖。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就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人很小巧,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还从地上站起来,顺便夸我两句。嗓音清尧,似有嗡嗡的回响。
(3)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别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但制作精美不易。好的毛窝子,除了鞋型漂売,还要结实。李大爷的毛窝子正符合这些标准。
(4)有一年寒假,我带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地上纸片和杂草飘起,沙沙响,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只是生意已经没有当年那样红火了。
我站在李大爷附近观察,好久没有一个人来买毛窝子,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
(5)李大爷还是当年那个模样,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两手抱膝,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
(6)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还有人买毛窝子吗?”
(7)他睁了眼睛,嗽一声说:“嗯,有时有。都是老头老太太。”
(8)他嗓音有点沙哑,面无表情,显然已经认不出我了。
(9)“那就算了啵,这么大年纪了,还编它干什么?
(10)“还是有人买的,”李大爷动了动身子,两只手从膝盖上放下来,眼睛看着我。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我还能走能动,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
(11)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
(12)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儿子已经大了,不愿意張我上街。天气很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走几步就要擦擦汗。忽然,我发现自己又走到当年买毛窝子的地方,我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有,这是夏天哎,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
(13)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
(14)“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像一个树墩,稳稳地戳在那儿,没有反应。
(15)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不懂,乡长说,就是由公家发工资,派人跟你学徒,你打出来的毛窝子给人参观,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
(16)不久,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前面两双,后面两双。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
(17)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我心里酸酸的。
(18)暑假快结来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由细变粗,弥漫成一大片,像乌云似的。
(19)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着了火焚烧。
(20)“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
(21)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
(22)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
(23)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
(24)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相关情节。
小时候冬天,我随母亲买毛窝子,李大爷笑脸相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暑假快结東,我默默带走毛窝子,李大爷留憾离世。
【小题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李大爷像一个树墩,稳稳地戳在那儿,没有反应。(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15段中,作者为何要写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的一番话?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小题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介绍毛窝子简单制作方式和实际用途,既让读者对毛窝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引出了下文与毛窝子有关的故事。 |
B.小说开端部分写二十年前农民冬天都穿毛窝子,结尾部分写人们在空旷的场地焚烧毛窝子,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旨在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毛窝子已经过时了、不实用了。 |
C.小说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刻画了李大爷形象,自然平实的叙述中显露出“我”对李大爷敬意。 |
D.小说结尾描写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与文章标题呼应,暗示出“我”的内心仍充满美好希望,意蕴丰富。 |
【链接】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社戏》
8.
《红树的“胎生”本领》
①在南方沿海,可见到成片成片的红树林,它们扎根海边,成年累月经受着海水的浸泡和潮涨潮落的冲击。目睹它们的生存环境,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了许久。在浪涌波滚的海水里,它们的种子怎么能不被海水冲走而生存发芽以致长得如此繁茂?
②查阅了资料我才补上了欠缺的知识,知道了其中奥秘。
③原来,红树与其他树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无需把种子埋进土壤才生根发芽,而是它的种子在树上就完成了发芽长成树苗的过程。每当春秋两季开花结果后,果实并不落地,而是在母树上继续吸收营养,萌芽长成幼苗,至20到 30厘米高后,像成熟的胎儿一样,脱离母体,一个个跳进海滩,扎进淤泥,并且在几个小时内生根、驻扎下来。这样,尽管潮起潮落,也不会把它们冲走。具有这种本领的树叫胎生树。
④你也许会觉得这仅仅是个例。其实,红树并非是一种树,而是包括了蜡烛果、秋茄、木榄、海漆、榄李、海榄雌和银叶树等60多个树种的统称。如果说一种具备“胎生”本领的树生于此是偶然,那么这么多聚居此地的树种都具有“胎生”本领就不是用偶然能够解释的了。
⑤专家解释说,红树原本是一些陆地开花的树,来到海洋边缘后,海浪冲击、淤泥缺氧、环境动荡……一切都改变了。由于环境特点的变化,种子已经不可能落地发芽。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之后,它们学会了“胎生”的本领,以致繁衍生息,使海边变得郁郁葱葱。
⑥与其说环境成就了红树,不如说红树成就了自己。如果自身不练就应对环境的本领,一味指望外界去造就,小树不会长成大树,大树不会长成森林。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胎生树”下一个定义。
【小题2】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 第①段以问题开头增强说明趣味,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红树”这一个树种的生长原理。
(2) 第⑤段中加点的“专家解释说”若换成“据说”,并不影响说明观点的准确性。
【小题3】“红树”是因为应对环境,学会了“胎生”的本领,才得以生存。自然界里这样的现象很多,请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再列举一例,略加分析。
①在南方沿海,可见到成片成片的红树林,它们扎根海边,成年累月经受着海水的浸泡和潮涨潮落的冲击。目睹它们的生存环境,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了许久。在浪涌波滚的海水里,它们的种子怎么能不被海水冲走而生存发芽以致长得如此繁茂?
②查阅了资料我才补上了欠缺的知识,知道了其中奥秘。
③原来,红树与其他树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无需把种子埋进土壤才生根发芽,而是它的种子在树上就完成了发芽长成树苗的过程。每当春秋两季开花结果后,果实并不落地,而是在母树上继续吸收营养,萌芽长成幼苗,至20到 30厘米高后,像成熟的胎儿一样,脱离母体,一个个跳进海滩,扎进淤泥,并且在几个小时内生根、驻扎下来。这样,尽管潮起潮落,也不会把它们冲走。具有这种本领的树叫胎生树。
④你也许会觉得这仅仅是个例。其实,红树并非是一种树,而是包括了蜡烛果、秋茄、木榄、海漆、榄李、海榄雌和银叶树等60多个树种的统称。如果说一种具备“胎生”本领的树生于此是偶然,那么这么多聚居此地的树种都具有“胎生”本领就不是用偶然能够解释的了。
⑤专家解释说,红树原本是一些陆地开花的树,来到海洋边缘后,海浪冲击、淤泥缺氧、环境动荡……一切都改变了。由于环境特点的变化,种子已经不可能落地发芽。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之后,它们学会了“胎生”的本领,以致繁衍生息,使海边变得郁郁葱葱。
⑥与其说环境成就了红树,不如说红树成就了自己。如果自身不练就应对环境的本领,一味指望外界去造就,小树不会长成大树,大树不会长成森林。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胎生树”下一个定义。
【小题2】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 第①段以问题开头增强说明趣味,引起读者思考,引出下文要说明的内容:“红树”这一个树种的生长原理。
(2) 第⑤段中加点的“专家解释说”若换成“据说”,并不影响说明观点的准确性。
【小题3】“红树”是因为应对环境,学会了“胎生”的本领,才得以生存。自然界里这样的现象很多,请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再列举一例,略加分析。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9.
综合实践活动
(1) 以下是丰子恺先生为鲁迅的一些作品画的插图,请根据画面内容填空:


(1) (2) (3)
①请写出图一中右上角的那个人物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图二中的人物及其所做之事: ________________
③请写出图三所画内容出自鲁迅的散文: 《______________》
(2) 鲁迅先生逝世后,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写了下面这副挽联,请你对这副挽联作简要赏析。
上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下联: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明在阅读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献资料以及鲁迅的作品后,觉得鲁迅的精神与长城精神、保尔的精神有相同之处。你觉得这三种精神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请写出来并具体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以下是丰子恺先生为鲁迅的一些作品画的插图,请根据画面内容填空:



(1) (2) (3)
①请写出图一中右上角的那个人物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出图二中的人物及其所做之事: ________________
③请写出图三所画内容出自鲁迅的散文: 《______________》
(2) 鲁迅先生逝世后,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写了下面这副挽联,请你对这副挽联作简要赏析。
上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下联: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明在阅读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献资料以及鲁迅的作品后,觉得鲁迅的精神与长城精神、保尔的精神有相同之处。你觉得这三种精神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请写出来并具体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