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格列高利历大事记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
“回溯循环”时间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在清末,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传统时间观念,受到西方线性时间观念的冲击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知识分子将纪年视为建构“现代国家”的重要方面。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已经提出要革新纪元、倡立孔子纪年,以收拾人心。刘师培说:“为吾四百兆汉种之鼻祖者,谁呼?是为黄帝轩辕氏。……欲继黄帝之业,当自用黄帝降生之年为纪年始。”黄帝纪年得到革命党人群起响应,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这被认为是政权鼎革的重要象征。但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列高利历成为世界通用“公历”进程的特点,指出推动这一进程的历史因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纪年变革主张的共同之处,并分析民国时期纪年变革的影响。
材料一
格列高利历大事记
1582年 | 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主持修订历法,改革基督教世界长期采用的儒略历,采用更为精确的新历法——格列高利历,是为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 |
17世纪末 | 一些新教国家如德意志、荷兰纷纷放弃宗教抵制,改用格列高利历。 |
1752年 | 出于准确计算时间、尤其是方便外贸交往的考虑,英国最终采用格列高利历,并推广到其殖民地和自治领地。 |
19世纪末 | 格列高利历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
从19世纪70年代起 | 格列高利历扩展到非基督教世界。1873年和1875年,日本和埃及成为最早接受格列高利历的非基督教国家。 |
当今 | 很多“地方性”的时间体系和规则依然存在。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几乎所有国家都使用公历,但穆斯林的节日都按伊斯兰历计算。 |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
“回溯循环”时间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在清末,以皇帝年号纪年体系为表征的传统时间观念,受到西方线性时间观念的冲击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知识分子将纪年视为建构“现代国家”的重要方面。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已经提出要革新纪元、倡立孔子纪年,以收拾人心。刘师培说:“为吾四百兆汉种之鼻祖者,谁呼?是为黄帝轩辕氏。……欲继黄帝之业,当自用黄帝降生之年为纪年始。”黄帝纪年得到革命党人群起响应,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这被认为是政权鼎革的重要象征。但在民国时期,改换阳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政府改换阳历的努力遭遇极大挑战。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列高利历成为世界通用“公历”进程的特点,指出推动这一进程的历史因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纪年变革主张的共同之处,并分析民国时期纪年变革的影响。
3.
(原创)(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晋依靠门阀士族维系了近百年的统治,而刘宋和萧齐政权则重用寒门,却内乱频仍,矛盾重重。因此,梁武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来协调士庶地主之间的矛盾。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下诏,选拔、考察人才“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当官)。若有才同甘、颜(注:古代贤能之人甘茂、颜回),勿限年次。”这就破除了宋齐以来士族二十岁直接入仕的陈规。同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馆有数百生,皆引寒门俊才,其射策通明经者,即除为吏。”由此,明经求第成为进入仕途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天监八年(509年),梁武帝又下令不分士族寒门,一律公平取士,这自然是对不学无术而单凭世资入仕的高门子弟的一种限制。
——据张泽梅《试论南朝选举制度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武帝时期人才选抜方面的变化。
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材料
东晋依靠门阀士族维系了近百年的统治,而刘宋和萧齐政权则重用寒门,却内乱频仍,矛盾重重。因此,梁武帝通过改革选官制度来协调士庶地主之间的矛盾。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下诏,选拔、考察人才“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当官)。若有才同甘、颜(注:古代贤能之人甘茂、颜回),勿限年次。”这就破除了宋齐以来士族二十岁直接入仕的陈规。同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馆有数百生,皆引寒门俊才,其射策通明经者,即除为吏。”由此,明经求第成为进入仕途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天监八年(509年),梁武帝又下令不分士族寒门,一律公平取士,这自然是对不学无术而单凭世资入仕的高门子弟的一种限制。
——据张泽梅《试论南朝选举制度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武帝时期人才选抜方面的变化。
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积极影响。
4.
(原创)(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新史学》,首先提出“新史学”概念,并倡导“史界革命”,认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他提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几近全盘否定旧史学,认为封建史学有“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主张用“民史”即以写出民族群体之兴衰取代旧史之“君史”;他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融于新史学思想,取代旧史“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提出历史学应广泛吸取多学科的先进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至此,中国史学开始脱离二千余年的传统,揭开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序幕。
——宋学勤《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
材料
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了《新史学》,首先提出“新史学”概念,并倡导“史界革命”,认为“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他提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几近全盘否定旧史学,认为封建史学有“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主张用“民史”即以写出民族群体之兴衰取代旧史之“君史”;他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融于新史学思想,取代旧史“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提出历史学应广泛吸取多学科的先进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至此,中国史学开始脱离二千余年的传统,揭开了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序幕。
——宋学勤《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
2.单选题- (共7题)
5.
英国法系和大陆法系各具特色,并行于当今世界。英美法系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系庞杂而不系统。据此推断,全面继承古代罗马法的大陆法系
A.强调法律的系统化、法典化 | B.不存在体系化的民法典 |
C.传播及使用范围小于英美法系 | D.法官对法律发展有重要作用 |
6.
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投入战场的兵力有十万人左右,侵华英军最高大约2万人。但在实际交锋中,中英双方兵力往往都相差不远,甚而英军兵力占优。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清军武器装备落后 | B.英军掌握着战场主动权 |
C.英军无具体侵犯目标 | D.清政府缺乏长期抗敌准备 |
8.
南宋初年,朝廷设立会子务负责发行“官会子”。会子面值以铜钱数量来标示,但基本上不可兑换成现钱,“输官亦许用之,庶公私皆便。”南宋会子得以流通的主要原因是
A.由国家信用提供担保 | B.纸币使用具有历史基础 |
C.得到工商业者的支持 | D.政府采用强制手段推行 |
9.
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图表数据表明
年份 地区 | 1699-1701 | 1772-1774 | 1804—1806 | 1834—1836 | 1854-1856 |
欧洲 | 83.6 | 45.0 | 37.3 | 36.3 | 28.9 |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 | 13.3 | 46.9 | 46.4 | 34.7 | 28.1 |
非洲、亚洲、澳洲和拉美 | 3.1 | 8.1 | 16.3 | 29.0 | 43.0 |
A.英国主导近代世界市场 | B.英国产品在欧美失去竞争力 |
C.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 D.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加深 |
10.
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今有人焉,聚徒讲学,庄言正论,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是百道学先生之训世,不若一伶人之力也。”其意在强调
A.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
B.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 |
C.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 |
D.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