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该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以诚而立”
——孔子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
——《吕氏春秋·贵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谈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材料二:“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信用制度是对资本主又生产关系的杨弃。”“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诈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马克思、思格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规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世界近现代历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马克思、恩格斯诚信思想的理解。
(3)依据才材料一、二,指出中外历史上传统诚信观的局限,并谈谈诚信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材料一:“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以诚而立”
——孔子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
——《吕氏春秋·贵信》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谈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材料二:“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信用制度是对资本主又生产关系的杨弃。”“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诈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马克思、思格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诚信思想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规的目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世界近现代历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马克思、恩格斯诚信思想的理解。
(3)依据才材料一、二,指出中外历史上传统诚信观的局限,并谈谈诚信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指经济和技术的现代化,还包括思想文化的先代化。衡量一个国家的近代化水平,不仅要看到其在经济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要认识到它在近代化道路上的巨大缺失,正如李卓在《日本近现代社会史》中说,“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近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近代人格、近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外国家近代历史中的相关史实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近代化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指经济和技术的现代化,还包括思想文化的先代化。衡量一个国家的近代化水平,不仅要看到其在经济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更要认识到它在近代化道路上的巨大缺失,正如李卓在《日本近现代社会史》中说,“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近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近代人格、近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外国家近代历史中的相关史实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3.
(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明朝太祖朱元璋千定天下之后,在西北囤积重兵,拱卫京畿。又以大同、太原两府屯兵最重,兵多将广。洪武三年(1370)山西行省建议:“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来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仰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边计,相辅而行。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等资料
材料二:开中法的实施,政府通过以:“盐引”易军粮,使盐商“自幕民耕种塞下,得粟以输边,有偿盐之利,无运盐之苦。”弘治五年(1492),商人困守支,户部尚书叶洪请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每引输银三四钱有差,视国初中米直加倍,而商无守支之苦,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这一改变使苏民商屯的盐商扮纷从边境撤业而归,他们只要向盐运司交纳钱银便可获取“盐引”,而“无守支之苦”,获利颇丰。
——摘编自明清食盐专卖制度史上的开中法和纲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开中法实施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开中法的作用。
材料一:明朝太祖朱元璋千定天下之后,在西北囤积重兵,拱卫京畿。又以大同、太原两府屯兵最重,兵多将广。洪武三年(1370)山西行省建议:“大同粮储,自陵县运至太和岭,路远费烦。请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来一石三斗,给淮盐一小引。商人鬻毕,即仰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如此则转运费省而边储充。”帝从之。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边计,相辅而行。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等资料
材料二:开中法的实施,政府通过以:“盐引”易军粮,使盐商“自幕民耕种塞下,得粟以输边,有偿盐之利,无运盐之苦。”弘治五年(1492),商人困守支,户部尚书叶洪请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每引输银三四钱有差,视国初中米直加倍,而商无守支之苦,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这一改变使苏民商屯的盐商扮纷从边境撤业而归,他们只要向盐运司交纳钱银便可获取“盐引”,而“无守支之苦”,获利颇丰。
——摘编自明清食盐专卖制度史上的开中法和纲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开中法实施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开中法的作用。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其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癫。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选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朱旭草书拜笔法,后传崔遨、颜真卿。旭言:“始香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而得其神。”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搵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癫。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虞、欧、褚、薛。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迭自《唐国史补》
材料三: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善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材料四: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拼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旭书法的风格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旭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材料一: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其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性好酒,据《旧唐书》的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癫。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选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朱旭草书拜笔法,后传崔遨、颜真卿。旭言:“始香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而得其神。”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搵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癫。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虞、欧、褚、薛。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迭自《唐国史补》
材料三: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善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材料四: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拼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旭书法的风格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旭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2.单选题- (共9题)
5.
罗马法规定,在始期到来之前,债务还没有到履行的时期,除期限为债权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外,债权人不得诉请对方履行义务,否则就将因“先期索债而败诉。除此之外,债权人还会因“一事不再理”的原则而丧失在期满后对债务人再行追索的权利。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
A.强调契约关系对双方的约束 |
B.体现程序烦琐且缺少灵活变通 |
C.强调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
D.反映公民范围扩大的利益需求 |
6.
潘恩认为,“宪法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人民构建政府的行为,没有宪法的政府是没有权利的权力”;“宪法先于政府,政府是宪法的产物”。下面事件最能体现这一宪政思想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B.1787年的美国联邦政府 |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D.1871年巴黎公社委员会 |
7.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从此段言论可以看出:
A.两国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 | B.两国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 |
C.两国政体的实质不同 | D.都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
8.
黄牧航在《比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文中指出,“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版法草案,帝国议会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担心这个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发生了刺杀威廉一世的事件,俾斯麦以此为由提出取缔社会民主党,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再次予以拒绝。”这说明当时帝国议会出现这种现象
A.说明其权利大于联邦议会 | B.说明其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
C.是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 | D.反映了其受到工业化影响 |
9.
顾頡刚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中说:“日本人在暹罗宣传桂、滇为掸族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某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志不在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决不能滋用‘民族’二字以召分裂之祸。”这说明在抗战时期
A.中国存在严重的分裂主义 | B.激活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
C.具有浓厚的民族消沉现象 | D.日本极力行颠覆破坏活动 |
10.
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防止东欧国家的离心倾向,加强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1949年“经互会”成立。1967年,为加强西欧经济联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成功建立“欧洲共同体”。这表明
A.两大阵营在政治领域对抗激烈 | B.政治局势造成世界市场的分裂 |
C.两极格局形成冷战进入高潮期 | D.经济全球化趋势冲击美苏霸权 |
11.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下列有关徽商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①产生了资本主义
②强化了自然经济
③发展了商品经济
④促进了社会转型
①产生了资本主义
②强化了自然经济
③发展了商品经济
④促进了社会转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2.
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从材料可知当时的人文主义者
A.宣扬人文主义 | B.否定教会神学 | C.反对教会腐败 | D.攻击封建专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