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013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近代史上,英国社会不断得到改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选举法案,规定:取消和减少已经衰落的选区的议会代表席位,它们的席位转给新兴的工业城市;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城市选民资格放宽至凡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10镑以上的房客,农村选民资格则为年收入达15镑以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达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结果,选民人数由43万增至60万,在增加的22万选民中,城市资产者占18万。
材料二:1872年格莱斯顿内阁在英国设立内政部,主要是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地方自治机关。1888年,英国又宣布将各郡的行政权交由选举产生的郡务会议掌管。1894年,英国又对郡下面的区进行行政改革,由选举产生的区务会议代替以前被教会贵族控制的区议会
——钱乘旦《英国通史》
(1)材料一表明,英国选举制度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从英国近两百年政治体制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发表演讲: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3.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民报·发刊词》(同盟会的机关报)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时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

——《***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请回答:
(1)列举19ll~1912年间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主张的实施情况。
(2)比较材料一、二中,中国共产党与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不同点。
(3)比较材料二、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
(4)由材料一到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特征。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中统元年,命各路宣抚司择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二年,立劝农司,……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
中统三年规定:“诸县所属村,凡五十家为一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在社长领导下,居民开荒耕作,修葺河堤,经营副业。元初这种农村基层组织,后来推广到南北各地
——摘自《元史·食货志》等
(1)据材料指出元世祖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2)简要评价元初的农业措施。

2.单选题(共17题)

5.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主要体现了罗马法中哪一项基本原则
A.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D.遵守契约原则
6.
罗马法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
A. 罗马法的历史学价值 B. 解决疑难案件的案例
C.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观念     D. 留下大量的法律文献
7.
据史料记载,罗马一高利贷者对一个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C.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内容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8.
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行《意外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老年和残废保险法》。这
A.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B.说明帝国议会已成为独立的立法机构
C.反映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民主国家
D.证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9.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10.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11.
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
A.要求清朝降低外国商品进口关税
B.维护中国关税主权和领土完整
C.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D.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12.
1940年11月,《力报》报道说:“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材料反映出华北抗战的胜利
A.打击了国民党内的妥协动摇倾向B.遏制了日本的侵华步伐
C.推动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形成D.改变了国民党的对日态度
13.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积极作用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14.
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15.
1954年***说:“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取得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6.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革命”转为“和平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党和政府认为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益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益
17.
2016年6月,美政府通知国会,拟定向台湾出售总价值18亿美元的武器,中国外交部立即声明,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和谴责。声明援引的依据不会包括
A.此事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B.不利于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
C.1979年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的有关内容D.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相违背
18.
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19.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A.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C.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D.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20.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其间,29次在亚洲,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
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
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
21.
“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取得巨大成就到遭遇重大挫折”,这一特点可以用来概括
A.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B.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D.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