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之际,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土地产权逐渐由国家平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向土地私有转换,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放宽视野从长远来看,宋代是向大农业集约体系转换的发动期。集约农业的逐步出现,正是农业领域经营效率提高的表现。但经济效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对平等的淡薄、财富及资源的更高程度的转移与集中。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发展,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从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唐宋之际,对经济领域效率的注重逐渐取代了平等。宋代经济效率的提高,包括土地产权逐渐由国家平均分配土地的均田制向土地私有转换,出现了产权的明晰化趋势,国家权力对某些新兴经济领域控制相对薄弱。放宽视野从长远来看,宋代是向大农业集约体系转换的发动期。集约农业的逐步出现,正是农业领域经营效率提高的表现。但经济效率提高的另一面,是对平等的淡薄、财富及资源的更高程度的转移与集中。宋代“田制不立”,土地私有制发展,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兼并盛行,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卓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的现象。
——摘编自谢元鲁《唐宋制度变迁:平等与效率的历史转换》
材料二: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农业之ー,在世界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首先通过拍卖公开出售公有土地,继而向拓荒者免费赠送土地,并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可以说,家庭农场制度是美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运行的基础与发展的前提。总的未说,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场的权力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地流转制度。——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处理土地问题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期美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从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得到的启示。
2.
材料:显德二年(955年)二月,周世宗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因此要求“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幸论谏。若联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这年四月,更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互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这种大面积命题对策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大臣王朴上了一篇《平边策》,纵论大势,从内政到外事,从战略到战术,无不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足以堪称五代之“隆中对”,从此成为柴荣乃至赵匡胤后来统一中国的基本蓝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世宗的上述举措的影响。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世宗维护统治的作用,并说明其举措描出台的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世宗的上述举措的影响。
3.
材料:1945年9月19日,在苏黎世,丘古尔提出:“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绝望沉默,这就是我们聚集在众多古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丘吉尔“欧洲合众国”构想与今天欧洲联盟的异同。
——摘雄(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设想担建立欧洲合众国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丘吉尔“欧洲合众国”构想与今天欧洲联盟的异同。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途径也并不具有唯一性。下图显示了从经济思想转型到经济制度转型的一般性框架。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途径也并不具有唯一性。下图显示了从经济思想转型到经济制度转型的一般性框架。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 (共9题)
5.
有学者在谈到罗马法的私法权利时指出:罗马法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由此来看,罗马法的贡献是
A.宜扬私权本位和人格独立的精神 |
B.界定了债务和继承的财产关系 |
C.明界定公法和私法的范围属性 |
D.蕴含着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精神 |
6.
鸦片战争后中外条约的订立,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中外交涉的“方式”,这才是真正最不平等之处。这种方式说得简单点,就是炮舰出条约,而条约代表胜者的意志,双方所争的常常不是具体的利益,而往往是中外交往应奉行怎样一种“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方式”反映出
A.中外矛盾主要是基于条约权益 |
B.中外交涉本质是文化观念竞争 |
C.弱国的对外交往缺乏主权意识 |
D.维护外交权益关键是国家实力 |
7.
某学者指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还没有能够科学地分析批判以前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还没有能够从批判旧世界中找出新世界”,但在“实际行动上,已经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做了惩前毖后与承先启后的表示”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A.近代空前的人民思想觉醒运动 |
B.划时代的人民群众救国运动 |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 |
D.对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
8.
美国外交学会主席理查德・哈斯指出,美国单极时代的观点是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一个地缘政治时代的结束上,而忽视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一主要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是一个颇有实力的对手,而是恐怖主义,核武器的扩散等全球性骚乱和衰退。这表明
A.全球化发展推动单级世界的构建 |
B.经济全球化推政治多极化发展 |
C.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下降 |
D.全球化导致地区性冲突不断加剧 |
9.
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
10.
洋务运动后,“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萌生的“重商”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不断动摇自“商鞅变法”以降而延续几千年的“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表明
A.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 |
B.“重商“思想彻底地瓦解了小农经济 |
C.“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
D.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 |
11.
1860年,英法两国签订《英法条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把对白兰地、葡酒征收的关税降低到殖民地产品的水平;法国降低英国煤炭及亚麻品的关税,在1864年达到商品价值的30%,以后不超过25%,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折射出
A.重商主义思想导致贸易政策调整 |
B.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条约的保护 |
C.工业化与对外贸易关系相互促进 |
D.工业革命发展推动贸易自由化 |
12.
学者王刚指出,伴随秦汉间政治的展开,汉初宰相开始从“主事”走向“主臣”,在抛弃事务主义及文牍主义的过程中,通过“主臣”建设健全官僚团队,达到“百姓亲附”的目的,从而日渐疏离秦政精神。据此可知,汉初宰相的这一转变有利于
A.巩固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
B.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 |
C.健全关注民生的官僚集团 |
D.践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