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广水市城郊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499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2

1.选择题(共7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气魄pò 彷徨páng 澎湃 bài 鲜为人知xiān
B.哺育 pǔ    污秽 huì 选聘 pìn 潜心贯注qiǎn
C.屏障 píng   迭起 dié 亘古gèn 妇孺皆知 rú
D.校对jiào    殷红 yīn 祈祷qí 锲而不舍 qì
2.
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霄   狂澜 鞠躬尽粹  当之无愧
B.懊悔   挚痛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C.嗥鸣   默契  炯炯目光  兀兀穷年
D.斑斓   草率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顿时慷慨淋漓地下起了一场大雨。
B.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青睐。
C.雾霾肆虐,扑朔迷离的足球场让我们不得不终止了足球赛。
D.每一个革命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4.
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的是反腐小组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B.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能否提高成绩的关键。
C.教室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D.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他对我说:“因为我准备得很充分。”
B.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C.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上。
D.“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①一阵晨风拂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他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③②⑥⑤①④B.④②①⑤⑥③C.②⑥⑤①④③D.③①⑤②⑥④
7.
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说和做》作者臧克家,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C.《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的都德,长篇小说代表作有《小东西》
D.《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字词书写(共1题)

8.
用正楷或行楷将下面句子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3.诗歌鉴赏(共1题)

9.
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小题1】诗歌一、二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
【小题2】这首孤独了三百年的小诗,被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学生小梁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重新唤醒,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你从诗歌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10.
下面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  ⑵ 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
⑶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  ⑷ 盲臣安敢戏君乎 (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择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
A.卿/今当涂掌事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非/复吴下阿蒙D.盲臣/安敢/戏君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
【小题5】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劝说方式有何异同?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11.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
【甲文】________________
老师,请放开你
春天一样温暖的手
让我独个儿在坎坷的路上
磕磕碰碰向前走
别担心我会跌跤
即使摔破细嫩的皮肉
我也不会拉着你的衣角哭泣
在阳光或风雨里浑身发抖
老师,亲爱的老师
请松开你慈爱的手
让我踩着坚实的土地
与一切困难一切胜利交朋友
【乙文】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微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羡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内容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最可怕的是,要一式54份——班上共54个人,人手一份。字迹要沿用书法课上的工整与气势。
⑧有一回上课,他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的叫喊声,大家一起喊:54,54,54!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记日记。算算,一天不过就一篇,我们胜者为王居高临下地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一干人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日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讲到动情处,他会停下来,一言不发地看向窗外,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便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小题1】根据你对甲文的理解,为该诗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并说说理由。
A. 心声   B请求   C.放手   我选择( )
【小题2】乙文叙写了三位老师不同特点和对“我”的影响,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人物
特点
对“我”的影响
小学时班主任
不怒自威的军人
(1)
初一时语文老师
(2)  
让我们学会不要错过自己
高二时语文老师
忧郁的诗人
(3)   
 
【小题3】乙文第⑤段描绘老师女儿,并没有写老师,有人说多余了,应该删掉,你认为要不要删掉?为什么?
【小题4】结合语境,品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湮没掉每个人。(自选角度,品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⑵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5】“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12.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①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时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甲】。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乙】。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小题1】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
【甲】处应填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
A抱着"新诗千改姑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题2】对待语文学习,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可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6.语言表达(共1题)

13.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给我一次困难,让我懂得克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经受磨练:给我一次失败,__________________;给我一次耻辱,让我学会振作;我感谢每一次带我走向成功的经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