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
(2)据材料三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
(2)据材料三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法两国宪政进程有何不同特点。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材料一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材料二“法国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是革命的理论,而不是他们的政体理论,是他们一刀两断的气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艺术。”——(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法国革命演讲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其理论原则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法两国宪政进程有何不同特点。两国民主政治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3.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2)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的关系。
(3)材料三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中华民族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已经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了,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的关系。
(3)材料三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 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
2.单选题- (共31题)
5.
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
A.设立公民大会 |
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 |
C.实行陶片放逐法 |
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 |
6.
《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道:“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 “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 “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 “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
A. “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B. “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C. “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D. “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
7.
***在延安时就强调,应当对从古希腊到中国革命的整个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综合的研究。在古希腊文明中,雅典城邦的政治制度有显著特色,该制度
A.是现代共和政制的典范 |
B.强调政党的政治作用 |
C.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 |
D.与小国寡民的国情相适应 |
8.
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凡故意毁伤他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和解时,则伤人者也须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折断自由人一骨的,他必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害人是奴隶,罚金可减半。”该法律条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量刑惩罚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 |
B.用法律形式维护和加强了贵族特权 |
C.生动阐释了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原则 |
D.罗马的法律是基于习俗而不是基于理性 |
9.
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下列对其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A.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共同争取的权利 |
B.德国迫切要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法国要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
C.德国是为了维护军国主义传统,法国君主派是为了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 |
D.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
11.
“对于资产阶级的生存条件不但不加反对,反而完全持容忍态度。这个阶级的地产事实上不是封建性地产,而是资产阶级性的财产。这些土地所有者一方面供给工业资产阶级的手工工场所必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家业的发展与工商业状况相适应,这就使土地所有者与资产阶级结盟。”这个“阶级”应当是( )
A.英国资产阶级 | B.英国新贵族 |
C.法国君主派 | D.德国容克地主 |
12.
《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这句话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反映是 ( )
A.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 |
B.美国政府的构建通过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方式实现 |
C.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公职人员通过选举的办法产生 |
D.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
13.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 时间 | 1787年颁布 | 1870年颁布 | 1954年颁布 |
制定 机构 | 国会制定 | 国民议会制定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特点 |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 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 |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
评价 |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
A.颁布时间 | B.制定机构 | C.特点 | D.评价 |
14.
法国《1875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两国走上了代议制道路。下列关于两部宪法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②内阁(政府)要对国家元首负责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①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②内阁(政府)要对国家元首负责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
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5.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16.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法英两国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为此西方列强发动的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17.
***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
18.
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说:“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
A.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
B.全国扩大解放区 |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
19.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20.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这一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这一事件”是指
A.俄国十月革命 |
B.美国罗斯福新政 |
C.联合国的成立 |
D.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
21.
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


A.里昂工人起义 宪章运动 |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 |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俄国二月革命 |
D.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 俄国十月革命 |
23.
对于巴黎公社的最终失败,马克思说:“为了避免篡夺政权的嫌疑,它们失去了宝贵的时机……去进行公社的选举,而组织公社的选举等等又花费了许多时间。”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
B.巴黎公社的选举是不合时宜的 |
C.公社领导者缺乏斗争经验 |
D.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
24.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之后,某政府表态“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协约国签订的协定”。据此判断该政府应当是
A.沙俄政府 |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C.工兵代表苏维埃 |
D.苏俄政府 |
26.
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 1979年邓小平访美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 1979年邓小平访美
A.求同存异 |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C.睦邻友好 |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9.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
30.
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
C.是推动中美关系趋于解冻的因素之一 |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 |
31.
关于下面三幅漫画的寓意,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图1:德国被分区占领,雅尔塔体系形成 |
B.图2:柏林墙加大了隔膜,美苏对峙加剧 |
C.图3:民间暗中交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 |
D.三幅漫画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演变 |
32.
《东方早报》发表的《60年家国:东亚冲突的历史溯源》一文指出:2010年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沿海周边突然成为安全焦点,是由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在东亚介入了三场战争——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所导致的。美国介入东亚战争表明
A.开始向东亚扩张势力,谋求亚太地区霸权 |
B.以朝鲜半岛为基地,控制东亚局势 |
C.以越南为基地,控制南太平洋地区 |
D.配合欧洲“冷战”,实施全球霸权战略 |
33.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认为:再也不能允许其潜在的敌手通过经济上的闭关自守,政治上的颠覆活动以及军事上进行侵略等手段来取得对欧亚大陆的资源控制。美国“潜在的敌手”应当指 ( )
A.英国 | B.日本 | C.苏联 | D.法国 |
34.
《历史学家眼里的***》中记载:“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地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
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C.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
D.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
35.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3.选择题- (共15题)
40.进入夏季后,某电器商场为减少库存,对电热取暖器连续进行两次降价.若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x,降价后的价格为y元,原价为a元,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blank#}1{#/blank#}.
41.进入夏季后,某电器商场为减少库存,对电热取暖器连续进行两次降价.若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x,降价后的价格为y元,原价为a元,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blank#}1{#/blank#}.
42.进入夏季后,某电器商场为减少库存,对电热取暖器连续进行两次降价.若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x,降价后的价格为y元,原价为a元,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