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1644年4月25日,明朝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l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材料三: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有人这样评论此事:“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材料四: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观察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深刻含义?
(4)结合所学和材料四,概括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和机械的”?又是如何去“组织近代民族国家”的?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1896 年2 月,为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被派出访欧美,进行了一次环球访问。在法国期间,他去南部工业重镇克鲁索市(Creusot)的施耐德(Schneider)军工厂购买大炮。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了已经下台的俾斯麦。对于这趟经历,他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至于根本计,尤在于变法自强。” ——《李鸿章历聘英美记》
材料二: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
材料三: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在回答有关教育问题时他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材料四:“清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材料二、三、四摘自李鸿章答《纽约时报》)
材料五: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夫以李鸿章与今日之中国,其关底既如此其深厚,则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 ——梁启超《李鸿章传》
问题:
(1)结合《马关条约》影响,分析李鸿章为千夫所指的原因。
(2)分析材料一中“清廷“联俄制日”的可能性。
(3)材料五认为应如何评价李鸿章?
(4)综合五则材料及所学,评李鸿章的出访。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问题:(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霍布斯认为,人们在组成国家后已把全部自然权利转让给了主权者,既然君主是主权的体现者,国民的总意志,那么他的利益便理所当然地体现了臣民的利益,他本人就是全体臣民的化身。如此,则臣民对君主的任何反抗都意味着对自己的反抗。
材料二:洛克以为,那种关于把全部权利上交给主权者的主张荒唐得近乎滑稽。人们组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财产和安全,如果把一切权利都转让了出去,使君主有权任意处置自己的自由及生命,那么这与自然状态下有何区别?这等于是为了防止臭猫和狐狸的侵袭,却甘心被狮子吞噬,甚而还以此为安全!天赋人权绝不可转让或遭剥夺,保护这些权利正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抹煞人权的国家没有存在的意义,而侵犯人权的政府即是暴政、专制。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绪纲《读(社会契约论)》
问题:
(1)材料一、二中霍布斯与洛克论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2)为防止出现“侵犯人权的政府”,孟德斯鸠在材料二洛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学说?结合中外相关两个史实,指出这一学说的历史作用。
主题1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材料: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问题:(1)依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表格。信息内容 | 信息分析 |
土地交换在相关部门监督下完成 | |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 | |
裘卫家族后人随葬物“五鼎八簋” | |
青铜器内的铭文 | 可以用来研究西周中期的文字 |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 |
主题2 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以下为《拿破仑法典》的摘录: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问题:(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条款所体现的原则。说明其思想和法律上的来源。2.单选题- (共12题)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

A.尼克松的访华具有跨时代意义 |
B.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
C.中美是可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 |
D.中美终于打破坚冰实现建交夙愿 |
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
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 |
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 |
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迦马 D. 麦哲伦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 B.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 D.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
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③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
④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五四运动爆发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C.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
A.西学中源 | B.中体西用 | C.君民共主 | D.道德救国 |
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 |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 |
A.疯狂扩军备战 | B.组织纳粹党 |
C.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 | D.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3.选择题- (共12题)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研工作.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的两种细胞代谢活动是{#blank#}1{#/blank#}
(2)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其基质内完成的能量转化是{#blank#}2{#/blank#} .
(3)如果给水稻提供H218O,结果水稻体内出现了(CH218O),这是因为H218O参与了有氧呼吸{#blank#}3{#/blank#} 阶段的反应生成了{#blank#}4{#/blank#} ,再通过光合作用生成(CH218O).
(4)右图是光照强度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A点时细胞的代谢特点是{#blank#}5{#/blank#} ;当温度变为呼吸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时A点的移动方向是{#blank#}6{#/blank#} (向左、向右、不移动);与A点相比,B点时水稻体内NADPH的含量{#blank#}7{#/blank#} ;B点限制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blank#}8{#/blank#} .
(5)实验测得甲、乙两种水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下表.
植物品种 | 光补偿点 (千勒克斯) |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千勒克斯) | 光饱和时光合作用CO2的消耗量 (mgCO2/100cm2﹒h) | 黑暗条件下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mgCO2/100cm2﹒h) |
甲 | 3 | 4 | 30 | 15 |
乙 | 1 | 3 | 11 | 5.5 |
如果本实验中定义“光合速率=在一定的条件下每100cm2的叶面积上每小时吸收CO2的量”;则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时,甲、乙两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分别为{#blank#}9{#/blank#} mgCO2/100cm2﹒h;对于乙 种水稻,如果在光照强度为5千勒克斯时,白天正常光照8小时,其余时间黑暗,则乙能否正常生长发育?{#blank#}10{#/blank#}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研工作.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的两种细胞代谢活动是{#blank#}1{#/blank#}
(2)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其基质内完成的能量转化是{#blank#}2{#/blank#} .
(3)如果给水稻提供H218O,结果水稻体内出现了(CH218O),这是因为H218O参与了有氧呼吸{#blank#}3{#/blank#} 阶段的反应生成了{#blank#}4{#/blank#} ,再通过光合作用生成(CH218O).
(4)右图是光照强度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A点时细胞的代谢特点是{#blank#}5{#/blank#} ;当温度变为呼吸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时A点的移动方向是{#blank#}6{#/blank#} (向左、向右、不移动);与A点相比,B点时水稻体内NADPH的含量{#blank#}7{#/blank#} ;B点限制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blank#}8{#/blank#} .
(5)实验测得甲、乙两种水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下表.
植物品种 | 光补偿点 (千勒克斯) |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千勒克斯) | 光饱和时光合作用CO2的消耗量 (mgCO2/100cm2﹒h) | 黑暗条件下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mgCO2/100cm2﹒h) |
甲 | 3 | 4 | 30 | 15 |
乙 | 1 | 3 | 11 | 5.5 |
如果本实验中定义“光合速率=在一定的条件下每100cm2的叶面积上每小时吸收CO2的量”;则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时,甲、乙两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分别为{#blank#}9{#/blank#} mgCO2/100cm2﹒h;对于乙 种水稻,如果在光照强度为5千勒克斯时,白天正常光照8小时,其余时间黑暗,则乙能否正常生长发育?{#blank#}10{#/blank#}
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朝正东方向的水平涵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向的那个角度α应为{#blank#}1{#/blank#} .
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朝正东方向的水平涵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向的那个角度α应为{#blank#}1{#/blank#} .
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朝正东方向的水平涵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向的那个角度α应为{#blank#}1{#/blank#} .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1)如图是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木炭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该小组已经在完成气密性的检查后填装好了药品,并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请你继续完成实验并填写相应空格(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
步骤 | 操作 |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
① | 点燃酒精灯 |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还需要{#blank#}1{#/blank#} |
② |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 |
③ | 打开活塞,通入氧气 |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说明燃烧还需要{#blank#}2{#/blank#} |
④ | {#blank#}3{#/blank#} ,继续通氧气 | {#blank#}4{#/blank#},说明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发生. |
(2)上述实验开始时充满了氮气,其目的是{#blank#}5{#/blank#} .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木炭继续燃烧说明反应{#blank#}6{#/blank#} (填“放热”或“吸热”).
(4)小明同学认为,X处的气体不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大家经讨论后认为很有道理,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blank#}7{#/blank#} .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1)如图是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木炭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该小组已经在完成气密性的检查后填装好了药品,并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请你继续完成实验并填写相应空格(要求实验过程中不得拆、装仪器).
步骤 | 操作 | 预计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
① | 点燃酒精灯 |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还需要{#blank#}1{#/blank#} |
② |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 |
③ | 打开活塞,通入氧气 |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说明燃烧还需要{#blank#}2{#/blank#} |
④ | {#blank#}3{#/blank#} ,继续通氧气 | {#blank#}4{#/blank#},说明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发生. |
(2)上述实验开始时充满了氮气,其目的是{#blank#}5{#/blank#} .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木炭继续燃烧说明反应{#blank#}6{#/blank#} (填“放热”或“吸热”).
(4)小明同学认为,X处的气体不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去,大家经讨论后认为很有道理,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blank#}7{#/blank#}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