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2017届九年级初中学业考试语文模拟(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496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7

1.选择题(共5题)

1.
(18届山东莱芜市初中学业考试模拟(六))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uè)   逮捕(dài)   自诩(xǔ)   装模作样(mú)
B.镂空(lòu)   祈祷(qí)    允许(yǔn)  追本溯源(shù)
C.翘首(qiáo)  绽放(zhàn)  呜咽(yàn)  斤斤计较(jiào)
D.脂肪(zhī)   附和(hè)    赈灾(zhèn) 得陇望蜀(lǒng)
2.
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淳朴   粘贴   谈笑风生
B.必竟   恻隐   语重心长
C.赔偿   邮戳   一愁莫展
D.斟酌   云霄   因地治宜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房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供过于求。
B.最近各大高校发生的惨案令我毛骨悚然。
C.迄今为止,这些研究成果一直都不怎么引人注目。
D.昨天的股市在史无前例的救助计划出台后开始反弹。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着“服务G20,奉献G20”作为目的,杭州市政府发出志愿者征集令,希望广大市民以主人翁姿态踊跃报名。
B.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C.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D.一篇有关中国人在5000年前就酿制啤酒的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是位90后的杭州姑娘。
5.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A.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节特有的美丽景色。
B.前两句着重写景,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C.后两句写人,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衬托出劳动的的紧张繁忙。
D.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辛辛苦苦耕作到头来却不能吃饱穿暖的同情。

2.文言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以物喜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春冬之时 乃记之而去
D.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A.回清倒影
B.其继有在者乎
C.会天大雨
D.素湍绿潭
【小题3】简要分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写法及作用。
7.
(18届山东莱芜市初中学业考试模拟(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佯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减:不足。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未之奇(________)
②恒置帐中眠(________)
③既闻所论(________)
④丞相语郗信(________)
【小题2】请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一处停顿。
信 其 实 孰 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的模样
凸凹
①回望故乡,它的存在,依托于几个老物件:一口古井、一盘石碾、一棵老柳树和老柳树身上悬挂的钟。
②这些故乡的标志,对故乡人来说,那时与今天,所蕴含的意义有大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故乡永在。
③那口古井,是村里的唯一水源,因为年代久远,村里的老人也无人能讲得清它的来历。好像它是个天然的存在。即便是古井,也不长青苔,也不深,一人多高,清澈见底。一些怨妇也不在此寻短见,因为它清浅,不存留死亡。所以这口井,始终纯净。
④在平常年份,虽供奉全村人畜的饮用,也不见水位下降,好像它用之不竭。只有到了大旱之年,人们才对它有了深刻记忆,才觉得它是人畜的生命之源。持续的干旱,使井水干涸,人们取水,要下到井底。井底有一凹陷,是水眼,洇着一汪水,只能容得下一把瓢,舀过一瓢之后,要等待片刻,等到它重新盈满,才能再舀。这么一个小小的凹陷,人们总担心它会被舀干了,有危悬一线的恐惧。但它总是不能被舀断,舀过又汪上,不让人绝望。古井就是这样维系着全村人的生存,让人惊惧着也感恩着。
⑤到了平原,到了水量丰沛的地方,人们回望,不禁感慨:故乡的井才真的是井呢,它让人感到水的存在,懂得珍惜。
⑥故乡的石碾与古井一样,也久远得不知来历。也因为是唯一,它要昼夜碾动。石碾的背后,是一堵石头花茬的墙,在墙缝里从上到下依次插着一把一把的笤帚,这是村人约定俗成的秩序证明。张三碾完了谷物,就把代表自己的那把笤帚取走,把下边那把移上来,意思是该你李四了。其实各家各户的笤帚都有相同的形状,上眼看去,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然而,先后的秩序却从来都没乱过。
⑦现在看来,故乡的石碾规定了本分的重量,提醒人们,和谐的生活,不是靠外在的法典和制约而形成的,关键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养成和谐的信念,守信、守诚。故乡人对我说,“慧”字是“心”字上边有个向里的笤帚,这就形象地告诫人们,生活的智慧,源于时时能够清扫自己心灵的杂质,是自我的修炼,方使生活和事业都能双双有丰硕所得。
⑧说到故乡的老柳树,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儿时的那棵老柳树遭过一次雷劈,后来就朽了。但是从它的侧畔,又萌发了新芽,多年之后,也壮大、也老,延续了原来的地标形状。村里也不做严格的区分,认为它从来就是“本来”的那株。如此一来,就乡情凝聚,即便是游子归来,也能找到过去的来路。
⑨至于老柳树上的那口钟,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钟,它只是一块铸铁,能敲出钟声。对这口钟,人们特别留恋。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它既带来公平,也激活了勤勉。无论尊幼、无论贫富、无论男女,只要它一响,你就得起床出工,不能懒。村里发生了事情,它一旦响过,就代表着对众人的召唤,一个不缺地参与论辩。统一意志、辨明是非、警示行为——它让村里人有“整体”的概念,不能游离其外,各行其是。
⑩现在再看那口钟,不禁生出化不开的忧伤。过去的钟,天天要经受敲打,所以钟的表面闪闪发光、伤痕累累。但是,它不疼,因为被击打,它所以欢快,而欢快的响声给人的生活带来警醒,让人活得清明。而今天的钟被闲置了,锈迹斑斑,不过是一块废铁。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疼。因为死痂的下面,往往是不流通的血脉,预示着肌体的败腐。不被敲响的钟,意味着它已心死,是更深刻的疼痛。
⑪而没有钟声响起的日子,常常是死寂、慵懒、昏聩这类东西无声登场。
⑫所以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钟声敲响的时光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5日,有删改)
【小题1】作者借哪些物品来表现乡愁的模样?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文中的老物件儿分别有什么寓意?
【小题4】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说表达思乡之情,有人说表达人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你的看法是什么?请阐明理由。
9.
(18届山东莱芜市初中学业考试模拟(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在“知不足”
陈国明
①生而在世,谁不想建功立业,扬名出彩?但功成名就之后,是沉醉于功名消遣人生,还是更加严以律己保持警醒,不同心态导致不同选择,不同选择彰显不同格局。
②88岁高龄的齐白石,鉴赏自己年轻时的一幅作品,发现自己画功已大不如前,便每天深夜一笔一笔地练***陈明宪,从全国劳模到阶下囚的蜕变让人唏嘘。这说明,不以人民利益而立业,不以党的事业而建功,功名再盛也终将是竹篮打水。
⑦现实往往会这样:一心向往功名,功名却了无踪影,不计功名,功名却不期而至。从雷锋、郭明义到孔繁森、杨善洲,他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计功名者不为功名所累,永葆为民务实的本色,往往能够演绎精彩的人生;而沉醉于功名者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反而让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而这正是现实背后潜藏的必然逻辑。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请简要说说第②段讲齐白石故事的作用。
【小题3】第④⑤段在论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小题4】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从学习、做事、做人等某一方面,谈谈你对“知不足”的看法。

4.名著阅读(共1题)

10.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填空。
(1)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________。
(2)阅读选段,完成下面表格。
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做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贪看,没一个不喝采。
人物
绰号
人物性格
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
宋江
及时雨
仗义疏财
①________
戴宗
②_____
好交朋友,略有心机
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李逵
黑旋风
③______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5.情景默写(共1题)

11.
填空。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
(6)千百年来,爱国情怀不仅激励了无数热血男儿横刀立马,还唤起了历代文人墨客激扬文字。请你写出能体现爱国情怀的两句连续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12.
综合实践。
某市中考作文阅卷组对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进行了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例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34.2%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0.3%
语言表达
词汇、句子、修辞
40.4%
其他
书写、标点
5.1%
 
(1)根据上表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得结论,综合整个表格的内容,给同学们提两条作文备考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文方面,你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

7.作文(共1题)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灵魂的感受,美是视觉的盛宴,美无处不在,在你的生活中、阅读中……

你一定有过与“美”相遇的经历。请结合自我经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自拟一个带有“美”字眼的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不得抄袭、套作;要有真情实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