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944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0/5/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2.
(10分)
材料一: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此后,日本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1900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81%,1907年更高达97%,几乎所有的儿童全部入学。
材料二: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洋务派共兴办洋务学堂34所,其中外语学堂7所、军事学堂15所、科技学堂12所。
维新运动期间,从1895年到1898年,设立的新学堂达101所,但多为民办,规模不大。
1904年,清政府颁行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行近代教育制度,比日本晚了30多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6分)
(2)分析教育改革的差异对两国近代化的不同影响?(4分)

2.简答题(共1题)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传统国际法认为,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是合法的,国家有诉诸战争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即所谓的“诉诸战争权”。
2.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许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材料二
1.在国联成立以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大家都认为每个国家都是判断自身行动的唯一和最高裁判,因为国家再不服从任何更高的权力,对于其他国家的批评或质问,国家都有权利表示愤慨。
2.国联是人们为组织一个世界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第一个有效步骤。在这个秩序中,人们可以超越国家传统、种族差异和地理上的阻隔看到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国联作为一个工作机构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所努力促进的理想,它所引起的希望,它所制定的方法,以及它所建立的机构,都已成为文明世界政治思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影响将一直存在到人类消除国家和民族界线的融洽无间的时代。
——摘自华尔脱斯《国际联盟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形成的时间及宗旨。(5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各种国际组织迅猛发展的事实,分析国联为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和教训。(10分)

3.单选题(共15题)

4.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至今仍是西方精神文明的家园,从人类政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看,他们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提供了
A.人文主义和中央集权B.商业文明和冒险精神
C.哲学思辩和逻辑推理D.民主政治和法制保障
5.
1789年到1875年近一百年的曲折奋斗历程使法国最终确立了
A.君主立宪政体B.三权分立共和制政体C.议会共和制政体D.现代专制政体
6.
迪特尔·拉夫在《德意志史》中记载:“1888年即位的新皇威廉二世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 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由此,我们可推断德意志的政体是
A.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B.典型的君主专制
C.法律至上的君主立宪制D.成熟的议会共和制
7.
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经日本赴香港时,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是马关” 的伤感是因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倾述了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难,激发了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此歌曲出自
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9.
《全球通史》中指出:“传统的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急速地影响了殖民地地区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全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
A.货币经济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新型经济
B.欧洲货币经济的入侵改变了殖民地农业社会状貌
C.货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
D.自然经济的解体会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它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
A.内燃机的发明与运用
B.炼钢技术的突破
C.石油的广泛运用
D.蒸汽机技术的进步
11.
20世纪中期的泽西城(美国),曾有过令人自豪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没人关心环境”,“烟囱冒烟就意味着城市发展”,火车、汽车昼夜呼啸,河水散发恶臭……这里“黄金时代”指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B.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2.
右图为中国某一时期宣传画(图中文字为: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13.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前期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都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
B.都宣扬了资产阶级文化
C.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D.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14.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 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    )
A.“庆寿辰宁府排家宴”B.“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宁国府除夕祭宗祠”D.“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15.
《辞海》中解释一位名人的内容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在政治上属于旧党。”据此可推断此人是
A.苏轼B.张择端C.蔡襄D.郑板桥
16.
主张“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国际关系条约是
A.《巴黎和约》B.《凡尔赛和约》
C.《非战公约》D.《九国公约》
17.
原子弹在广岛、长崎爆炸,爱因斯坦认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是建议罗斯福研制核武器,并不无遗憾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这说明爱因斯坦
A.认为自己应该另选其他职业B.坚决反对核战争
C.真正知道了核爆炸的危害D.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冲突
18.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这说明他认同观点是
A.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款夷”D.倡科学,“打倒孔家店”

4.选择题(共12题)

19.下列关于简单机械的说法,正确的是(   )
20.下列关于简单机械的说法,正确的是(   )
21.

打扫房间时,小明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黏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擦过的镜面因{#blank#}1{#/blank#}而带了电。带电体有{#blank#}2{#/blank#}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22.

打扫房间时,小明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黏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擦过的镜面因{#blank#}1{#/blank#}而带了电。带电体有{#blank#}2{#/blank#}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23.

打扫房间时,小明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黏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擦过的镜面因{#blank#}1{#/blank#}而带了电。带电体有{#blank#}2{#/blank#}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24.

打扫房间时,小明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黏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擦过的镜面因{#blank#}1{#/blank#}而带了电。带电体有{#blank#}2{#/blank#}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25.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此,英国(  )
26.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此,英国(  )
27.1963年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直言不讳的告诉美国记者苏兹贝克:“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既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戴高乐总统谈话所要表达主要思想是 (  )
28.1947年,英国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造成材料中欧洲“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29.1947年,英国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造成材料中欧洲“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30.1947年,英国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造成材料中欧洲“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