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意味着妥协。在政治中,我们需要选择最不坏的方案,因为它是可行的方案,我们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了。而道德的正当意味着不能妥协,我们必须选择出正当来,用不着去管是否可行。”健全的政治实践与良好的政治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站在21世纪,回望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就政治妥协发生的背景看,大都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就政治妥协的政治动机来看,妥协一般都是权宜性的、策略性的,妥协不过是达到更好地斗争从而消灭对手的手段;从妥协的程度来看,各方的让步都是十分有限的。总之,“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祝天智《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分析材料,以“政治妥协”为主题提炼出一观点,并运用近代民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材料:“政治意味着妥协。在政治中,我们需要选择最不坏的方案,因为它是可行的方案,我们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了。而道德的正当意味着不能妥协,我们必须选择出正当来,用不着去管是否可行。”健全的政治实践与良好的政治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站在21世纪,回望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就政治妥协发生的背景看,大都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就政治妥协的政治动机来看,妥协一般都是权宜性的、策略性的,妥协不过是达到更好地斗争从而消灭对手的手段;从妥协的程度来看,各方的让步都是十分有限的。总之,“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祝天智《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分析材料,以“政治妥协”为主题提炼出一观点,并运用近代民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和《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
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汉代淮南王刘安指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甚至“断其手”。秦汉以后,山林川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陂官、苑官和畴官等。宋太祖下“禁捕诏”,宋真宗下“禁捕山鹧诏”。明清时期,宗族制定族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措施。
——摘编自张涛《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煤得到广泛使用,煤燃烧时释放的滚滚浓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工业革命特色。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不久就发明了将氯转化为漂白剂的技术。钢铁业的发展.导致英国砍伐大量的树木。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集,排水沟设施不全,各种疾病困扰着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倾听社会声音。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和《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环保思想实践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实践的异同。
3.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
隋炀帝对开皇时所定的各种制度作了一些修改。
官制方面,大业三年,改内侍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有所发展。
经济方面,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于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招“天下均田”,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
文化方面,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四门学和州、县学。隋炀帝对征集的图书命写副本,藏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经)、乙(史)两部,西厢藏丙(子)、丁(集)两部,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炀帝的改革。
材料
隋炀帝对开皇时所定的各种制度作了一些修改。
官制方面,大业三年,改内侍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有所发展。
经济方面,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于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招“天下均田”,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
文化方面,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四门学和州、县学。隋炀帝对征集的图书命写副本,藏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经)、乙(史)两部,西厢藏丙(子)、丁(集)两部,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炀帝的改革。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鮮自由与独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
材料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鮮自由与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运衰败。郑观应认为中国要渡过危机,要求富求强,在备商战以富国的同时,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作保证,这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而当时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开展,不利于中国富强。郑观应在政治改良的思想中,把除弊与兴利相结合,除弊的重点集中在吏治的整顿上,要求对中国制度补偏救正;兴利之箭则指向议院,希望能对君主专制略加改良,让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参政权利。他于1895年提出制定宪法,限制君权,建立一套当时并未有之,又迫切需要的“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中国人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郑观应还认为:“国之盛衰系乎议院,人才之贤否视乎选举。议院为国人所设,议员即为国人所举。举自一人,贤否或有阿私;举自众人,贤否难逃公论。”生活艰难是官员贪腐的原因之一,郑观应提出给各地官吏加薪,这样官员再贪污,惩罚就师出有名。
——《浅释郑观应政治思想主要特征》等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郑观应的政治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运衰败。郑观应认为中国要渡过危机,要求富求强,在备商战以富国的同时,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作保证,这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而当时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开展,不利于中国富强。郑观应在政治改良的思想中,把除弊与兴利相结合,除弊的重点集中在吏治的整顿上,要求对中国制度补偏救正;兴利之箭则指向议院,希望能对君主专制略加改良,让人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参政权利。他于1895年提出制定宪法,限制君权,建立一套当时并未有之,又迫切需要的“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中国人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郑观应还认为:“国之盛衰系乎议院,人才之贤否视乎选举。议院为国人所设,议员即为国人所举。举自一人,贤否或有阿私;举自众人,贤否难逃公论。”生活艰难是官员贪腐的原因之一,郑观应提出给各地官吏加薪,这样官员再贪污,惩罚就师出有名。
——《浅释郑观应政治思想主要特征》等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郑观应的政治主张。
2.单选题- (共7题)
6.
美国情报研究室前主任希尔斯曼把美国政府称为第一圈的政策制定者,政党和利益集团属于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新闻媒介则是政党和利益集团争取政治权力的舆论工具。据此可知美国
A.权力的设置体现竞争性 | B.权力实现了均衡分配 |
C.社会结构等级色彩显著 | D.人们拥有行政监督权 |
7.
1953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按照选举权计算,即8个农民等于1个工人。1982年后,工农人大代表比例改为可以小于4:1,直至1:1。这种变化反映出
A.农民的政治意识在增强 |
B.改革开放解放了国人思想 |
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
D.工农的政治联盟逐渐巩固 |
8.
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盐铁司曾上奏说,“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材料反映了
A.气候决定南北种植业差异 |
B.唐代茶税收入明显增加 |
C.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 |
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更快 |
9.
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A.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 |
B.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
C.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 |
D.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
10.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
B.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
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
11.
柏拉图指出:遵守习惯和法律是掌权者的首要职责;习惯和传统法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真知识,尊重法律。他还提出要用法律来规制掌权者“有限所得与无限贪欲间的尖锐矛盾"。这说明柏拉图
A.寻求城邦管理的有序性 |
B.认为法律源自生活习惯 |
C.最早提出权力制衡理论 |
D.把遵守法律作为美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