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水县第二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924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打破了中外关系的固有藩篱,中外交往不再局限于通商,已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个领域,中外交涉事务日益纷繁,需要有专门机构以专责成……尤其是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后,极需有专门机构与之往来接晤,并总汇一切奏咨文件……西方列强的想法是要以军机处为直接交涉对象……1858年以后,俄国遇有交涉事件就不再通过理藩院而直接照会军机处,清政府也以军机处的名义给予答复。这种作法,必然会引起各国效尤,从而导致军机处既总汇所有外交奏报又具体办理中外交涉。这显然多有窒碍,因为军机处虽为清廷军政总汇之所,却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根本无力承担具体殷繁的外交事务……”
材料二:事实上,总理衙门的职掌范围非常广泛,“不特各国之约章公法律例税则在所必谙,即一切海防矿务铁路电报邮政制造商务诸事,莫不由该衙门悉心筹画”。正如沈瑞琳所说:“夫铨叙之政,吏部主之,今则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而吏部仅司注册而已。出纳之令,户部掌之,今则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而户部仅司销核而已。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燕劳赉赐之繁,皆该衙门任之,而礼部主客之仪如虚设矣。海防事起,力求振作,来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而兵部武库、车驾之制可裁并矣。法律本掌于刑部,自各国以公法相持,凡交涉词讼之曲直。悉凭律以为断,甚或教案一出,教士多方袒护,时轻时重,皆向该衙门论理,而刑部初未与闻也。制造本隶于工部,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而工部未逞兼顾也。是则总理衙门之事,固不独繁于六部,而实兼综乎六部矣。”
——均摘编自《试析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的制度意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2.单选题(共10题)

4.
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5.
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指
A.智者学派的教学活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
6.
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C.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7.
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8.
古希腊智者学派什么理论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感觉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知识即美德
9.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10.
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认为“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其积极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
11.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大运动,两者相比
①都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③前者侧重于个性解放,后者侧重于强调理性
④前者是文明再兴,后者是文明新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③④
12.
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A.认为宗教信仰服从科学
B.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13.
苏格拉底曾感慨地说:“如每个人都是自己智慧的尺度,我们相对的无知又在哪里?如普罗塔哥拉的《真理》确实是在宣布真理,而不是在每个人的观点都正确的时候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详细考察,那么哲学对话的整个事业只不过是在冗长而又可怕地展示愚蠢。”这表明
A.苏格拉底强调以人的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B.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发现自我的本质改善灵魂
C.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深信不疑
D.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