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这个时期的某些主要特点之间的矛盾乍看之下令人惊讶。这些年代既有巨大的物质发展,也有经济萧条;既向世界经济更紧密的结合突飞猛进,也对自由贸易经济产生强烈反应;既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存在着贫困和社会上的坠落现象;既有迅速的社会变化,也有国家内政方面的停滞状态;既传布了民主政治,也加强了政府、甚至专制主义;既维持了国际和平,但也在武装的状态下维持和平;在思想上和文化上,这些年代既产生了宣布启蒙时代的胜利作品,也产生了触及深刻幻灭和绝望的作品。
——摘编自(英)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870—1898)
根据材料概括“这个时期”的一个时代特征,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这个时期的某些主要特点之间的矛盾乍看之下令人惊讶。这些年代既有巨大的物质发展,也有经济萧条;既向世界经济更紧密的结合突飞猛进,也对自由贸易经济产生强烈反应;既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存在着贫困和社会上的坠落现象;既有迅速的社会变化,也有国家内政方面的停滞状态;既传布了民主政治,也加强了政府、甚至专制主义;既维持了国际和平,但也在武装的状态下维持和平;在思想上和文化上,这些年代既产生了宣布启蒙时代的胜利作品,也产生了触及深刻幻灭和绝望的作品。
——摘编自(英)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870—1898)
根据材料概括“这个时期”的一个时代特征,并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摸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吴兴县南浔镇“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摸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吴兴县南浔镇“镇上一切商情联络,皆取之于上海、南京、杭州各大都市”。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厂,这些市镇无论是在工业、商业、镇区建设,还是文化、人口等方面,都比原先同类型的市镇集聚更多的现代要素。但总体而言,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市镇的特征,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市镇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3.
(历史选修3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以后,美国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越南这个深渊迈进。越战历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五届政府,在前两届政府执政期间,美国的越战政策并未引起国内大范围的反战浪潮。到约翰逊时期,由于南越局势的恶化以及美国伤亡人数的剧增,美国国内掀起了声势空前的反战运动。
1973年美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南决和国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4年6月27日,尼克松带着“水门”事件的包袱再次访问苏联,美苏讨论了越南问题、中东形势、欧洲安全等有关事务。美苏谈判始终围绕着避免战争、争取和平发展的主题展开,与当时美国国内普遍要求美苏缓和的呼声一致。
——摘编自闫俊永《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从越南撤军的影响。
材料:自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以后,美国就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越南这个深渊迈进。越战历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五届政府,在前两届政府执政期间,美国的越战政策并未引起国内大范围的反战浪潮。到约翰逊时期,由于南越局势的恶化以及美国伤亡人数的剧增,美国国内掀起了声势空前的反战运动。
1973年美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越南决和国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4年6月27日,尼克松带着“水门”事件的包袱再次访问苏联,美苏讨论了越南问题、中东形势、欧洲安全等有关事务。美苏谈判始终围绕着避免战争、争取和平发展的主题展开,与当时美国国内普遍要求美苏缓和的呼声一致。
——摘编自闫俊永《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反战运动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内反战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从越南撤军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创者,也是最早由封建地主官僚转化为洋务派的人物。曾国藩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他早年追随唐鉴、倭仁、吴廷栋等人讲习理学。湖湘文化的一个特色就是“留心经济之学”,曾国藩深受影响,注重经世致用……为此,曾国藩一面讲求理学,修身养性;另一方面讲求经世之学,充分学习王夫之、魏源等的著作,以丰富自己的经世思想。曾国藩面对现实,不囿于理学的空谈,十分重视经世致用,以解决封建统治面临的种种困难……曾国藩以书生操杀人之业,成为那个时代最残酷的刽子手,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当然最后以曾国藩的胜利而告终,他因此成为汉族地主中出类拔萃之辈,而清王朝这个本该灭亡的朝廷因他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因此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清史搞》称赞他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章太炎曾说他“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范文澜先生称其为“汉奸刽子手”。
——摘编自宋德会《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者对曾国藩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
材料: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创者,也是最早由封建地主官僚转化为洋务派的人物。曾国藩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他早年追随唐鉴、倭仁、吴廷栋等人讲习理学。湖湘文化的一个特色就是“留心经济之学”,曾国藩深受影响,注重经世致用……为此,曾国藩一面讲求理学,修身养性;另一方面讲求经世之学,充分学习王夫之、魏源等的著作,以丰富自己的经世思想。曾国藩面对现实,不囿于理学的空谈,十分重视经世致用,以解决封建统治面临的种种困难……曾国藩以书生操杀人之业,成为那个时代最残酷的刽子手,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当然最后以曾国藩的胜利而告终,他因此成为汉族地主中出类拔萃之辈,而清王朝这个本该灭亡的朝廷因他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因此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清史搞》称赞他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章太炎曾说他“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范文澜先生称其为“汉奸刽子手”。
——摘编自宋德会《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者对曾国藩评价褒贬不一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传统社会,婚姻以“事宗庙、继后世”为目的。其仪式,通行六礼。宋以后虽有简化,基本上仍遵循凭媒定娶、尊长主婚、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之习俗。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等省份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四川省拟定大量白话文告示,广为宣传的同时,赶印了5万份婚书,要求各地三个月内售清。这次改革是政府试图以法律形式规范民间婚姻的尝试,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官制婚书费用较高等原因,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吴佩林《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影响。
材料:传统社会,婚姻以“事宗庙、继后世”为目的。其仪式,通行六礼。宋以后虽有简化,基本上仍遵循凭媒定娶、尊长主婚、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之习俗。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等省份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四川省拟定大量白话文告示,广为宣传的同时,赶印了5万份婚书,要求各地三个月内售清。这次改革是政府试图以法律形式规范民间婚姻的尝试,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官制婚书费用较高等原因,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吴佩林《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影响。
3.单选题- (共3题)
6.
古罗马时期,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裁判官的告示、法学家解答和皇帝敕令。其中,裁判官根据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条文做出的裁决,是裁判官告示的重要部分。这说明
A.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 | B.罗马法借鉴了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 |
C.习惯法长期影响古罗马的司法实践 | D.万民法在治国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
7.
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
B.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
C.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
D.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