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06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 赵孟頫,元代书画巨匠,为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他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他摆脱了南宋画院形式主义的习气,在绘画上提出“不求形似”,提倡人物画要继承唐人技法,山水画要学五代人董源。他认为“书画本来同”,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他的书法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世称“赵体”。
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在他二十岁左右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赵孟頫书画艺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画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
2.
阅读材料,完成不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传统,掌握着终极判断的权力。秦朝的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秦汉时期初步确立御史与谏官分置的监察体系,御史职掌监劾臣僚,谏官职掌匡正君主违失、封驳失当政令,他们把君臣之权全部纳于监察体系之中。汉唐以来地方监察体系不断发展,中央与地方一体,覆盖了所有的权力领域。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通典》中称:“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历代选任御史“通常以学识、德行及政治经验三者,为遴选御史的评价标准。”汉朝的刺史仅为六百石,明清的监察御史也仅从七品。位卑可以因功获得厚赏,促使其忠于本职。明清时期谏官并入御史系统,六个给事中虽有谏官之名,但已无权封驳君主的诏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实现良好的政治法律秩序有着重要作用;但监察制度不可能超越整个体制,在抗拒社会压力的过程中发生了蜕变,丧失最初设计的理念与功能。
——摘编自张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分立”思想,强调在统一的“治权”下实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弹劾五权分治。1916年他在发表演说时指出:“立法、司法、行政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二为考试,即尽之所崇拜者也。此弹劾权及考试权实我国之优点,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1923年他在论述“中国革命史”指出,各院人员失职,由监察院向国民大会弹劾之,而监察人员失职,则由国民大会自行弹劾而予以罢免。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时,五权宪法成为国民党施政的指导文献。
——摘编自张京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监察法制及其史鉴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监察制度发生的蜕变。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监察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监察思想的认识。
3.
(历史一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8年,荷兰殖民者强迫荷属爪哇华侨加入荷兰籍。广大爱国华侨集会商讨抵制办法。办法之一,就是请清政府及早制定国籍法,以确定华侨国籍。加之东北边疆的朝鲜移民因为国籍问题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尖兵,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巨大威胁。为此,清政府于1909年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一一《大清国籍条例》。该条例采用了以血统主义为主而辅之以出生地主义的折衷办法,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或生于中国者均属中国国籍。这就意味着大量华侨将成为法律上的中国公民,清政府具有保护海外侨民的权利。同时东北的朝鲜移民也得以加入中国国籍,成为清朝的国民。后来,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都对国籍法进行了修订,但基本原则和内容并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刘训智《近代中国国籍法的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国籍法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共8题)

4.
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B.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C.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D.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5.
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19世纪晚期,他们都竭力向其国家鼓吹瓜分中国,要求政府动手建立自己的侵略基地。这反映了
A.反洋教斗争的兴起具有必然性
B.传教士在中国的作用功过相当
C.义和团盲目排外带来消极后果
D.中外战争缘于宗教文化的冲突
6.
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D.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7.
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的插图,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D.家庭经济模式仍木打破
8.
贞观年间南方人口一度超过北方,成为自汉代以来长达60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开疆拓土移民成边
B.经济重心移至江南
C.隋唐之际北方战乱
D.安史之乱北民南迁
9.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
总署大臣人数
军机大臣人数
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
7
5
3
1869-1875年
10
5
4
1876-1881年
12
5
5
1882-1884年
12
6
4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D.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10.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知当时晚明时期社会简表
名称
地点
描述
讲学会
无锡
东林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匡社
衡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张溥、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A.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11.
19世纪后期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A.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3.选择题(共1题)

12.如图,数轴上有A,B,C,D四个点,其中表示2的相反数的点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