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
表1 表2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03年人教大纲版 《中国古代史》目录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史》目录 1.1早期中华文明 1.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4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 1.5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 1.6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7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
表1 表2
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一处明显不同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说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
材料三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守夜人”的理论源于什么经济思想?请分析这种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该经济思想作为政策实施之后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凯恩斯主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凯恩斯主义能否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它的职能是:“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这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期说:集权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中央对资源的动员和对个人的严格控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自由的基础的程度,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我说的是,我们还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种危险现在是不存在的,因此,无需就此争论。问题是我们是否从19世纪的自由放任状态过渡到自由社会主义时代,我这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就是我们能够为了共同目的而进行有组织的共同行为,促进社会正义和经济公平,并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选择、信仰、思想以及表达,企业和财产的自由。
材料三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守夜人”的理论源于什么经济思想?请分析这种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该经济思想作为政策实施之后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凯恩斯主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凯恩斯主义能否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大量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1853年,克显米亚战争爆发,战争期间,政府的混乱状况暴露无遗,激起民众公喷。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进行文官制度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经调查,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努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实施这些建议,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文官考试看重大学文化课程,录取人员来自少数贵族学校。文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有利于树建良好的政风和法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英国文官的选拔和使用特点分析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材料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大量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1853年,克显米亚战争爆发,战争期间,政府的混乱状况暴露无遗,激起民众公喷。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进行文官制度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经调查,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努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实施这些建议,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文官考试看重大学文化课程,录取人员来自少数贵族学校。文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有利于树建良好的政风和法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英国文官的选拔和使用特点分析文官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材料
关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问题,有学者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已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野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袁氏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崇,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生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加以评述。
3.单选题- (共6题)
5.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
B.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
C.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
D.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
6.
美国建国初期,各州政府为复苏经济建立了由少数精英掌握并具有公共机构性质的特权商业公司。从18世纪90年代开始,相当多的人主张政府应该使普通人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商业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推动了商业公司逐渐向私有化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美国
A.社会精英与民众的矛盾激化 |
B.民主政治受到极大的冲击 |
C.联邦政府忽视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
D.社会平等化进程逐步推进 |
7.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
B.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C.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
8.
咸丰、同治以后,当时无论是朝廷谕旨,还是大臣章奏、公文函牍中,都把指称士大夫的“绅”与指称商人的“商”并举为百姓之首,亦即社会的中坚。无论何事,首先推列“绅商”以为倡导。由此可以看出
A.政府开始放松了对民间资本的管理 | B.社会等级秩序有了根本性变化 |
C.商人的地位有了较大提高 | D.民族资产阶级队伍有所壮大 |
9.
1960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这项政策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
B.根除了“左”的错误 |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 |
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