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自强运动中,帝国的儒家传统捍卫者们采用了新儒家方法来区分“体”和“用”,以制定出一个实用性的西化保守政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与之相比,材料二中“年轻思想积极分子”所倡导的“新启蒙道路”有何进步之处?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性质上有何不同?据材料指出两者存在的相同局限。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既定模式”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与世界联系两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自强运动中,帝国的儒家传统捍卫者们采用了新儒家方法来区分“体”和“用”,以制定出一个实用性的西化保守政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五四期间许多年轻思想积极分子认为拯救中国取决于彻底拒绝传统——“关闭孔家店”,并且全面拥护“民主先生”和“科学先生”为形式的新启蒙道路。——(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以后又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看法开始流行,认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一旦纳入苏联轨道就能够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按照既定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力图把现代化转变为非文化性的功用,一种意识形态中立的技术,一种全球性的普世主义——(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与之相比,材料二中“年轻思想积极分子”所倡导的“新启蒙道路”有何进步之处?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性质上有何不同?据材料指出两者存在的相同局限。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既定模式”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与世界联系两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2.单选题- (共6题)
3.
处于国际金融风暴中心的爱尔兰,5大银行都濒临破产。2014年11月欧盟和某国际组织一道向爱尔兰提供85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以帮助这个欧元区国家应对债务危机并遏制危机蔓延。关于该组织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 |
B.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克服穷困 |
C.成立后主要受发达国家控制 |
D.是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的表现之一 |
4.
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这说明当时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
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
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
5.
据《近代天津城市史》记载:“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后,建立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建立市政工程局,修建公共厕所、垃圾站。打击银钱投机,建立官银号、银元局,鼓励开办近代工商企业。”上述现象表明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
B.清政府开始重视近代工业建设 |
C.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 |
D.城市管理体制趋向近代化 |
6.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载:1922年,仅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山西、察哈尔八省统计垦殖公司由59家扩增到100家,资金达到1245万元。但这一切的规模还实在太小,全国的统计也就相当于军阀阎锡山一人的家产。材料说明( )
A.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
B.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加剧 |
C.农业经济模式转型艰难 |
D.军阀统治阻碍经济发展 |
7.
下表为《1972年至1985年中美贸易状况表》,对下表内容解读不当的是( )


A.1980年之前中美贸易总体呈现低水平增长趋势 |
B.1980年中美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与中美建交有关 |
C.80年代中国实施对外开放致对美出口增长迅猛 |
D.8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致对华出口几乎无增长 |
8.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学者因此指出“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C.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