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8届高三一模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83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8—19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述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作答,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眸)
材料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时期
概况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83年颁布《工人医疗保险法人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伤残和养老保险法》,后合并为《帝国保险法》
1911年颁布《职员保险法》
1927年颁布《职业介绍法和失业保险法》
二战后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
1949年颁布《社会保障适应法》
1957年起修改和补充养老、事故、失业、医疗等法案,并颁布《农民老年援助法》、《劳动促进法》等。
1975年汇总为《社会法典》,是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1985年起不断改革和调整。如:1988年颁布《健康改革法》、1989年颁布《1992年养老金改革法》1994年增加《社会护理保险法》……
 
——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
德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备以及高效率是世界公认的。但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当前面临着挑战,正处于围绕着新的养老金法和税法而展开的斗争之中;社会教济和失业保险方面的削减业已实行,围绕医疗保险下一步结构改革的争论方兴未艾。税收在减少,失业率却创出了新的记录。企业界抱怨工资附加成本高,而工会则动员起来反对损害雇员既得利益的企图。一场普遍的分配斗争打响了,这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从未经历过的事。现在的问题不再是对增长进行分配,而是在停滞甚至缩减的公共预算的范围内对紧缩进行分配。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社会福利制度当前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对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
3.
(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約……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成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从1934年开始,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导致流血冲突。1935年1月3日,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国际联盟提出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曾参师从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曾经说他虽然天资不高,却非常努力;虽没有许多言论,但他却在自己的德行上很用功。孔子去世前将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参,因此曾参也被看做是孔子的继承人。他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传承了孔子的孝悌之道和忠恕之道。曾子认为“孝”的核心虽仍以父母为主,但由于儿女是带着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去行事,所以只要违反任何道德规范,都是不孝的表现,因此他认为“修身”就是让一个人知晓道德规范。国家治理要求统治者能够在家庭内部实现“孝”“悌”“慈”,如此能上行下效,形成一定的感化效应;同时,还要运用“忠恕”之道,了解民众的意愿,创造条件让民众也能实现各自的意愿,进而实现国家治理、天下太平。快言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非是以“孝”“悌”“慈”为根本,通过用“忠恕”之道,将“孝”“悌”“慈”等各种道德规范在家庭、国家、天下层面充分实现出来。

——摘编自褚斌杰主编《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概括曾参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参成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原因。

3.单选题(共15题)

5.
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维护公民平等
B.限制公权滥用
C.主张法律至上
D.追求司法公正
6.
马克思写道:“为了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曾不得不在英国两次赶走斯图亚特王朝”。可是英国社会却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这是因为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B.英吉利民族具有激进性
C.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
D.英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7.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
A. 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 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C. 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 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8.
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
A.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B.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
C.“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D.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9.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登月,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这表明
A.“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破坏
B.美国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冷战影响了美国的国内政治
D.欧共体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10.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冷战思维”模式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11.
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
北方人数(个)
北方所占比例
南方人数(个)
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
278
84.5%
51
15.5%
中期
274
63.9%
155
36.1%
后期
121
40.3%
179
59.7%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13.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D.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4.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C.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15.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16.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C.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17.
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目的在于
A.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B.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
18.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19.
《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