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25年,由郑芝龙创立的郑氏海商集团崛起于东南沿海。后经郑成功的改编,郑氏商团逐渐形成了依靠血缘、地缘、指令性结构的军事组织。郑氏商船足迹远达日本、越南、泰国、印尼等国。郑氏不仅控制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贸易,成为荷兰殖民者的最大商品供应者,也控制了葡萄牙与日本的贸易。1661年,清廷实施“迁海令”,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以断绝郑氏的物资来源。1683年,清军克复台湾,郑氏集团宣告覆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述郑氏海商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命运。
材料一 1625年,由郑芝龙创立的郑氏海商集团崛起于东南沿海。后经郑成功的改编,郑氏商团逐渐形成了依靠血缘、地缘、指令性结构的军事组织。郑氏商船足迹远达日本、越南、泰国、印尼等国。郑氏不仅控制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贸易,成为荷兰殖民者的最大商品供应者,也控制了葡萄牙与日本的贸易。1661年,清廷实施“迁海令”,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以断绝郑氏的物资来源。1683年,清军克复台湾,郑氏集团宣告覆灭。
——据张培忠《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等
材料二 1602年,荷兰政府出面将经营印度洋区域内的航运和贸易的数家公司合并,成立联合东印度公司,受政府特别保护,资金500万元,分作2500股,由国会指定17人作监护人。它得到议会特许,除独占印度洋区域内的航运和贸易外,还可在东方维持自己的海陆军,有权对外宣战、媾和、修筑要塞,甚至设立法庭审判公司的职工和占领地的人民。在其策划下,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台湾。1800年特许章程到期,公司正式结束。——据罗肇鸿《资本主义大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氏海商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不同特征与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述郑氏海商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命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启动首先来源于边缘革命,即真正的变革不是来自于计划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而是来源于那些被市场经济主体排斥的、边缘化的群体。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经济特区这四大边缘革命的力量不断突破现行体制的桎梏,并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鼓励和支持。正是这些边缘力量成就了一系列变革,这一系列变革使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一开始就具有了真正的市场力量。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四大的理论突破的内涵及意义。
材料一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启动首先来源于边缘革命,即真正的变革不是来自于计划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而是来源于那些被市场经济主体排斥的、边缘化的群体。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经济特区这四大边缘革命的力量不断突破现行体制的桎梏,并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鼓励和支持。正是这些边缘力量成就了一系列变革,这一系列变革使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一开始就具有了真正的市场力量。
——田卫民《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道路》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首先,经过十余年来的自下而上推动的市场化启动,市场已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的基础之上;再次,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的市场化战略。——田卫民《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边缘革命”发展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四大的理论突破的内涵及意义。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如今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 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如今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据***《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反映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理念,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任一理念,并阐述其价值。(要求:理念表述明确,阐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3.单选题- (共9题)
5.
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A.罗马法对社会发展具有适应性 |
B.歧视女性是罗马法的立法原则之一 |
C.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
D.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
6.
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
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D.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
7.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
8.
三国时魏国的韩暨在官营手工工场中改进和推广应用水排,计其利益比马排、人排增加了三倍。这种鼓风水排,节省了人力、畜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后代广为流传使用。这说明当时
A.北方水利设施成就巨大 |
B.南方经济技术发展迅速 |
C.冶铸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
D.重农抑商政策暂时中止 |
9.
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
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
D.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 |
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
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
11.
拉斐尔创作《圣母的婚礼》,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端庄、文雅。达·芬奇创作《圣母、圣婴与圣安妮》,圣母赤着脚,更像一位村姑。这主要表明当时


A.宗教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素材 |
B.新教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 |
C.美术作品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
D.艺术创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
12.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
B.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
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
D.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