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启动首先来源于边缘革命,即真正的变革不是来自于计划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而是来源于那些被市场经济主体排斥的、边缘化的群体。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经济特区这四大边缘革命的力量不断突破现行体制的桎梏,并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鼓励和支持。正是这些边缘力量成就了一系列变革,这一系列变革使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一开始就具有了真正的市场力量。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四大的理论突破的内涵及意义。
材料一 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启动首先来源于边缘革命,即真正的变革不是来自于计划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而是来源于那些被市场经济主体排斥的、边缘化的群体。包产到户、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经济特区这四大边缘革命的力量不断突破现行体制的桎梏,并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鼓励和支持。正是这些边缘力量成就了一系列变革,这一系列变革使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一开始就具有了真正的市场力量。
——田卫民《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道路》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首先,经过十余年来的自下而上推动的市场化启动,市场已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的基础之上;再次,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的市场化战略。——田卫民《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边缘革命”发展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四大的理论突破的内涵及意义。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30年代,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大国却推行“绥靖政策”,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乌云中。苏联面对的纳粹德国的威胁,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以赢得备战时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界的防御。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越过西部国界进入波兰境内,进驻和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1939年10月,苏联又向芬兰提出领土要求,遭到芬兰拒绝。双方因此爆发战争,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芬兰政府战败。苏联由此取得芬兰4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40年6月,正当希特勒进攻法国之际,苏联对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实行了军事占领,并在8月初将这三个国家并入苏联。此后,苏联又出兵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两地5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这就是“东方战线”。它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0000平方公里,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约三百至四百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但它最终没有也不可能阻挡德军的大举进攻。它的建立鲜明地打上了大国沙文主义的烙印,特别有损于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历史影响。
材料 30年代,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大国却推行“绥靖政策”,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乌云中。苏联面对的纳粹德国的威胁,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以赢得备战时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同时也加强了对边界的防御。德国入侵波兰后的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越过西部国界进入波兰境内,进驻和占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1939年10月,苏联又向芬兰提出领土要求,遭到芬兰拒绝。双方因此爆发战争,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芬兰政府战败。苏联由此取得芬兰4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40年6月,正当希特勒进攻法国之际,苏联对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实行了军事占领,并在8月初将这三个国家并入苏联。此后,苏联又出兵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两地5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这就是“东方战线”。它的建立使苏联共增加领土460000平方公里,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约三百至四百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但它最终没有也不可能阻挡德军的大举进攻。它的建立鲜明地打上了大国沙文主义的烙印,特别有损于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历史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贫苦家庭。1906年,陶行知进入歙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学习,开启了他中西文化交融的第一步。1910年,陶行知升入金陵大学学习。毕业后赴美留学,师从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大师。1917年回国,演戏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期望通过这一运动扫除中国大量的文盲,以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为了改造中国乡村的落后状况,陶行知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的乡村教育,在南京城北创立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32年起,积极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以“小先生制”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各类知识。抗战时期,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以学习武训的“叫花子办学”精神,办理这所战时难童学校,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抗战胜利后,他又与李公朴共同创设了社会大学,以职业青年为教育对象,宣传民主思想。因劳累过度,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突发脑溢血在上海去世。与同时代的教育家不同,陶行知从一开始就自觉自发地建构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并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材料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贫苦家庭。1906年,陶行知进入歙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学习,开启了他中西文化交融的第一步。1910年,陶行知升入金陵大学学习。毕业后赴美留学,师从杜威等进步主义教育大师。1917年回国,演戏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期望通过这一运动扫除中国大量的文盲,以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为了改造中国乡村的落后状况,陶行知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的乡村教育,在南京城北创立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32年起,积极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以“小先生制”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各类知识。抗战时期,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以学习武训的“叫花子办学”精神,办理这所战时难童学校,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抗战胜利后,他又与李公朴共同创设了社会大学,以职业青年为教育对象,宣传民主思想。因劳累过度,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突发脑溢血在上海去世。与同时代的教育家不同,陶行知从一开始就自觉自发地建构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并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刘大伟、王延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1)据材料概括陶行知的主要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2.单选题- (共3题)
4.
有学者依据汉代文献和秦汉简牍,统计出商品有300多种,归纳为24个行业,其中有不少是小农需要购进的商品,如牲畜类、陶器类、药物类、调料类等等。材料反映小农经挤的发展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B.推动庄园经济的出现 |
C.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
5.
下表为《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材料主要体现了同文馆的办学理念是
时间 | 课程内容 | 备注 |
首年 |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 1、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
二年 |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 |
三年 |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 |
四年 |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 |
五年 |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练习译书 | |
六年 |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 |
七年 | …… | |
八年 | …… |
A.穷则变,变者通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经世致用 |
D.师夷长技以制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