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科学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总是需要首先凭借其研究成果,变革人们的种种观念。这里,暂且将之限定在人类每一个时代的根本性的大背景观念这个较窄的意义上。这些大背景观念,主要包括对自然和科学的基本看法,对人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对宗教和社会的基本观点。这些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整个文明的态度,对真理和正义的看法,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对社会制度的诉求。故一旦发生变化,即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转折。
材料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科学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总是需要首先凭借其研究成果,变革人们的种种观念。这里,暂且将之限定在人类每一个时代的根本性的大背景观念这个较窄的意义上。这些大背景观念,主要包括对自然和科学的基本看法,对人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对宗教和社会的基本观点。这些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整个文明的态度,对真理和正义的看法,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对社会制度的诉求。故一旦发生变化,即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转折。
——摘编自《社会科学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与规律初探》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论述中选取一个角度,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与规律,并概述和评价该模式或规律。(要求:简要写出所选取的角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模式与规律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4年3月,周恩来在一个报告中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是孙中山先生委托鲍罗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共产国际通过它的决议对“一大”宣言解释三民主义的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该决议的作者显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做过认真的研究,大体上能保留其基本内容,并加以扬弃和提升,从而为增强宣言的革命精神做出了良好的贡献。
材斜二 从斯三民生义的基本内容来看,它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使新三民主义有了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二是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和节制资本的内容,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理想采取批判的态度^正因为有这两方面的重大发展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为基本保证,新三民主义才根本区别于旧三民主义,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一个民主主义的纲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内容的重大发展,并分析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材料一 1944年3月,周恩来在一个报告中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是孙中山先生委托鲍罗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共产国际通过它的决议对“一大”宣言解释三民主义的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该决议的作者显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做过认真的研究,大体上能保留其基本内容,并加以扬弃和提升,从而为增强宣言的革命精神做出了良好的贡献。
材斜二 从斯三民生义的基本内容来看,它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这种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使新三民主义有了比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二是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和节制资本的内容,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理想采取批判的态度^正因为有这两方面的重大发展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作为基本保证,新三民主义才根本区别于旧三民主义,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新三民主义,按其基本性质来说,是一个民主主义的纲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锡长《新三民主义的产生与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三民主义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种力量,并分析这些力量能够实现合作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内容的重大发展,并分析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近代以来,坊者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引发的“国籍”事件不断出現,传统的户籍制度在处理国籍事件上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许多的民众和海外华商的私自“改籍”事件,影响了淸政府的正常统治秋序,由此引发的涉外事件直接关系到淸政府作为主权国家的形象,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国籍法中的“血统主义”原则显然加强了对于华人、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和叶落归根的民族意识,促进海外华侨团结,动员海外华侨社会关心、参与国内的社会政治建设,无疑都起了不可抹煞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影响。
材料:近代以来,坊者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引发的“国籍”事件不断出現,传统的户籍制度在处理国籍事件上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许多的民众和海外华商的私自“改籍”事件,影响了淸政府的正常统治秋序,由此引发的涉外事件直接关系到淸政府作为主权国家的形象,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国籍法中的“血统主义”原则显然加强了对于华人、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和叶落归根的民族意识,促进海外华侨团结,动员海外华侨社会关心、参与国内的社会政治建设,无疑都起了不可抹煞的作用。
——摘编自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影响。
3.单选题- (共19题)
4.
***曾说:“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把我们的战线开展到几千里路的地方去。”这一论断说明
A.经济工作是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 |
B.发展军事是打破“围剿”的必由之路 |
C.中共中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D.壮大红军争取反围剿胜利的迫切性 |
5.
明代,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为代表的吴派绘画,共同体现了一种倾向:接近世俗生活,采用日常题材,笔法风流潇洒,秀润纤细。吴派绘画的这一倾向
A.反映了作者的孤独与寂寞 |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C.表明其创作讲究工整细密 |
D.表达了强烈的个性感受 |
6.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
B.倡导个性自由 |
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
D.维护君主权威 |
7.
“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该思想主张灵魂的得救不能转向教会购买赎罪券,也无需教士作为中介,只能靠自己虔诚的信仰。该思想的提出
A.加强了教会的宗教权威 |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D.实现了教徒的思想自由 |
8.
法国人贝尔(1647-1706年)对神学家说:“你要求我们信仰,这是对的。不过,你只能用权威的名义来要求,却万万不能用理性的眼光来判断信仰的真实性。”这种观点
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
B.以理性为武器对抗神学 |
C.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 |
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
9.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以下各项,不能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普罗塔哥拉“人事万物的尺度” |
B.罗马教廷提出“因行称义” |
C.加尔文提出“先定论” |
D.拉斐尔创作《西斯廷圣母》 |
10.
针对“万物始于水”的观点,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对其中“人”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活于希腊的所有国民 |
B.古希腊男性公民 |
C.忠于“士”的雅典人 |
D.社会层面的每个人 |
11.
下图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画中自题诗曰:“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诗中流露了作者借物舒怀、孤芳自赏、清高脱俗的情趣。该画属于


A.风俗画 |
B.文人画 |
C.宫廷画 |
D.山水画 |
12.
宋代时,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刻出的字横细竖粗、醒目易读,后师之为宋体印刷字体。这表明
A.社会节奏的加快促进了字体的演变 |
B.雕版印刷品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要 |
C.印刷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字体发展 |
D.雕版印刷术比活字印刷术更实用 |
13.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讲:“在我们学戏以前,青衣、花旦两工,界限是划分得相当严格的。”青衣必须是“抱着肚子唱”,“直到前清末年,才起了变化。首先突破这一藩篱的是王瑶卿先生,他注意到表情与动作,演技方面才有了新的发展。”这反映了京剧艺术
A.重视表演的规范性 |
B.虚拟性动作被取消 |
C.融合多种艺术手段 |
D.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
14.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是影响近代欧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各项中史实与观点的对应正确的是
A.15世纪的文艺复兴——“基督教并不是罗马人的” |
B.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宗教是迷信” |
C.17世纪的科学革命——“希腊人错了” |
D.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古典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 |
15.
“到18世纪,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已经从神学统治中解放出来,但是生物学仍然禁锢在神学之中……当时的生物科学只能是对圣经的注释,是‘神学的婢女.”材料所述状况获得改变得益于
A.伽利略实验科学的建立 |
B.生物进化论学说的提出 |
C.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 |
D.牛顿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
16.
1919年,李大钊在与胡适先生的辩论时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拿它来做工具,用以解决中国社会的民族独立和救亡问题。由此可知,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
A.理论与实践有脱节倾向 |
B.有利于解决中国问题 |
C.尚未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D.只适合解决具体问题 |
17.
梁启超在第一册《时务报》发表文章,开篇写道:“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他这么写的目的是
A.以公理论证维新变法的正当性 |
B.呼吁民众应努力争取自身权利 |
C.强调人类必须顺应并尊重自然 |
D.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18.
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他
A.彻底反对君主专制 |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
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
D.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
19.
新中国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谈话,其要点如下。据此判断,该谈话
(一)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三)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一)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三)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一)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三)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一)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三)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A.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
B.回答了束缚思想的认识问题 |
C.实现了社会各方面拨乱反正 |
D.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20.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7.7万人,是1998年的6倍;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这反映了我国
A.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 |
B.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 |
C.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
D.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的发展 |
21.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据此可知,***认为新中国的教育应
A.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
C.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觉悟 |
D.突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