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3月统一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70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24分)历史图表包含了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一中国和欧洲人口对比统计图

图表二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图表三新航路

图表四中国和欧洲的生产总值(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单位:%)
年份
中国
欧洲
1820
32.4
26.6
1890
13.2
40.3
 
(1)据图表一,指出中、欧人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并结合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方面的变化,说明中国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4分)
(2)比较图表二、三,提取两项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4分)新旧航路的变迁说明了什么?(2分)
(3)据图表四,分析中、欧GDP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的原因。(6分)
(4)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分)
2.
(18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中国启蒙运动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特点,(2分)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4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4.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是选自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代表们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自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第十七条:“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据材料概括《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关于人权和公民权的主张,(4分)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仿照示例续写内容。(4分)
(示例)颁布《独立宣言》的主要目的是为北美独立确立合法的理论依据,因此侧重于谴责英王侵害北美人民天赋权利的罪行。
(仿写)颁布《人权宣言》
5.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以下是选择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请结合所学知识驳斥材料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4分)并分析日本被迫接受联合公告的原因。(6分)

2.单选题(共6题)

6.
《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写道:“‘现代中国’——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
C.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D.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
7.
下图是《1945—1949年中欧形势图》,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A.巴黎和会召开,民族国家独立B.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对抗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8.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 实
结 论
A
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白菜种子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B
伏尔泰倡导的开明君主制
为1787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C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发达,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D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启动
 
A.AB.BC.CD.D
9.
德国是最早探索福利政策的国家。19世纪80年代,德国相继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法定事故保险》和《伤残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令,建立起当时堪称世界典范的福利制度。德国取得这一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健全民主法制的需要
C.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D.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
10.
在中外历史上,大国、强国先后崛起,如战国末期的秦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以来的美国,19世纪末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相同因素是
A.制度创新B.武力掠夺C.和平崛起D.民主强国
11.
某校校本课程“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拟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单元,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单元,民主共和,三民立宪;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四单元的主题应是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B.欲变社会,先变思想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3.选择题(共4题)

12.附文中的《春望》也是抒发乡愁的诗,朗读这首诗并说说它与课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春望

李春生

 

谷雨之后那朵

挤尽乳汁的云

疲惫地泅过……

小小的窗

镶不住

神往悠悠

 

蓦地整个北方

在我眼中苏醒

四十年

好长好长的梦哪

麦浪一波波

翻腾于南台湾

满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

故国啊

故国的江南何处

江南的柔柔深情

在妻的吴侬软语

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

一九八六年农历谷雨后一日

13.下列诗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变化的历程的?

①小时候/……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大陆在那头

14.仿写句子。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仿句:乡愁是{#blank#}1{#/blank#}

15.仿写句子。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仿句:乡愁是{#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