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58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材料二下图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表
年份
木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核能
太阳能
1850年
0.75
0.25
0
0
0
0
1900年
0.25
0.65
0.10
0
0
0
1950年
0.08
0.50
0.37
0.05
0
0
2000年
0.02
0.21
0.39
0.20
0.10
0.08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中国和西方国家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特点,据此分析导致其演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信息,谈谈你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摘编自张晖明等:《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选两个角度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期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感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4.
   材料:1933年4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有77%被美国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摘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名将、外交家。父亲班彪,哥哥班固。自幼博览群书,能说善辩,胸怀大志。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叹息着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封侯,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班超到他手下担任了代理司马(参谋),虽然是个很小的官,但却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窦固为了更好地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时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来共同对付匈奴。因为班超的才干,他被派为使者前往西域,展露自己的才华。他设计攻杀了匈奴派驻在鄯善、于阗的使者,废去龟兹派遣的疏勒王。在东汉政府的援助下,联合当地力量,先后击败莎车、龟兹等地的贵族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公元91年,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他先后在西域地区活动共三十一年。
——孙丰年《榜评历史魅力人物》
(1)根据材料,指出班超投笔从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

2.单选题(共7题)

6.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
A.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B.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D.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7.
1947年,新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闸述他的欧洲复兴计划:“我们的政策不是针对国家或主义而言的,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而言。”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促进了美苏缓和紧张关系
B.完全超越了意识形态范畴
C.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
D.主要目的是控制西欧国家
8.
下表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表格数据折射出
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18世纪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
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2
 
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
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9.
清光绪七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
A.商办企业受到传统势力阻碍
B.政府努力规范推动商办企业发展
C.商办企业有伤社会风化
D.清政府强化其经济管理职能
10.
1961年8月,湖南某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又称《农业六十条》),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固定到生产队。9月,县内农村公共食堂全部解散。这项政策在当时
A.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
C.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D.调整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11.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意在强调
A.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B.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
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12.
《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中记述:“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可见戏剧
A.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
B.内容都是历史事实
C.可以反映农民心声
D.与学校教育形式相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