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科技创新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材料二下图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中国和西方国家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特点,据此分析导致其演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信息,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引用贝罗克的计算数据
材料二下图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表
年份 | 木材 | 煤炭 | 石油 | 天然气 | 核能 | 太阳能 |
1850年 | 0.75 | 0.25 | 0 | 0 | 0 | 0 |
1900年 | 0.25 | 0.65 | 0.10 | 0 | 0 | 0 |
1950年 | 0.08 | 0.50 | 0.37 | 0.05 | 0 | 0 |
2000年 | 0.02 | 0.21 | 0.39 | 0.20 | 0.10 | 0.08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1750—1900年间中国和西方国家制造业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50年以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特点,据此分析导致其演变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信息,谈谈你的认识。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创办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有世界“史库”之称。《时代》从创刊起,就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下图从左至右,分别为图一、二、三。

图一:1979年1月1日的期刊封面,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二:1984年4月30日的期刊封面。标题:中国的新面孔,里根将会看到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地表现了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的景象。当然这也是对里根总统访华的一篇报道。
图三:2017年11月13日的期刊封面。除美国本土版外,杂志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上“中国赢了”!(Chinawon)。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在内文《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一文中,作者布雷默指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实力的国家,而美国则落居第二。
(1)依据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合理解读。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请你为这个主题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材料创办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有世界“史库”之称。《时代》从创刊起,就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下图从左至右,分别为图一、二、三。

图一:1979年1月1日的期刊封面,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图二:1984年4月30日的期刊封面。标题:中国的新面孔,里根将会看到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很直白地表现了中国正在开放,人们将要开始新的生活的景象。当然这也是对里根总统访华的一篇报道。
图三:2017年11月13日的期刊封面。除美国本土版外,杂志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上“中国赢了”!(Chinawon)。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在内文《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一文中,作者布雷默指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实力的国家,而美国则落居第二。
(1)依据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合理解读。
(2)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请你为这个主题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从6月起就致力于对华贷款,他一再向罗斯福说明:美国只需一艘战列舰代价,就可维持中国抗战;如果中国停止抗战,美国就需用更多的钱建设海军。而且,目前只有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这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苏联对中国的控制。此外向中国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美国汽车与石油,这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罗斯福最终于1938年11月30日批准了对中国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50万英镑,随后又决定贷款500万英镑。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影响。
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从6月起就致力于对华贷款,他一再向罗斯福说明:美国只需一艘战列舰代价,就可维持中国抗战;如果中国停止抗战,美国就需用更多的钱建设海军。而且,目前只有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这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苏联对中国的控制。此外向中国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美国汽车与石油,这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罗斯福最终于1938年11月30日批准了对中国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50万英镑,随后又决定贷款500万英镑。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名将、外交家。父亲班彪,哥哥班固。自幼博览群书,能说善辩,胸怀大志。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叹息着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封侯,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班超到他手下担任了代理司马(参谋),虽然是个很小的官,但却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窦固为了更好地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时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来共同对付匈奴。因为班超的才干,他被派为使者前往西域,展露自己的才华。他设计攻杀了匈奴派驻在鄯善、于阗的使者,废去龟兹派遣的疏勒王。在东汉政府的援助下,联合当地力量,先后击败莎车、龟兹等地的贵族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公元91年,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他先后在西域地区活动共三十一年。
——孙丰年《榜评历史魅力人物》
(1)根据材料,指出班超投笔从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
材料班超(32—102),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名将、外交家。父亲班彪,哥哥班固。自幼博览群书,能说善辩,胸怀大志。他听到匈奴不断地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了笔,叹息着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封侯,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公元73年,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志向,班超到他手下担任了代理司马(参谋),虽然是个很小的官,但却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窦固为了更好地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时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来共同对付匈奴。因为班超的才干,他被派为使者前往西域,展露自己的才华。他设计攻杀了匈奴派驻在鄯善、于阗的使者,废去龟兹派遣的疏勒王。在东汉政府的援助下,联合当地力量,先后击败莎车、龟兹等地的贵族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公元91年,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他先后在西域地区活动共三十一年。
——孙丰年《榜评历史魅力人物》
(1)根据材料,指出班超投笔从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班超出使西域的意义。
2.单选题- (共7题)
5.
江平等著的《罗马法基础》指出:罗马法律之所以能够为后世大为称道,奥秘在于“人类的共同理性使得古罗马人在创制法律的活动中能够把握一种永恒的价值尺度”,即“它寓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价值标准”。因而,“研究罗马法的根本目的应是寻求认识的一般价值标准”。作者意在强调
A.研究罗马法的根本目的 |
B.立法应符合人类的理性 |
C.罗马法追求自然法精神 |
D.罗马法维护统治者利益 |
6.
美国政治家杰斐逊说,(我们的议员也不应当)由于自己不想滥用这些不受限制的权力,就断言它们决不会被滥用。……把狼拒之于羊栏门外,要比狼进了羊栏再去拔它的牙和爪为好。为此,美国
A.实行邦联制,加强地方与中央的抗衡 |
B.实行总统制,赋于其行政军事等大权 |
C.实行分权制,通过制衡约束各方权力 |
D.实行选举制,用人民的选举制约政府 |
7.
丘吉尔说:英国在任何时候(在欧洲)都“必须(一如既往地)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他还说:“在我们看来,一个更富足的、更加自由的、更加满足我们的欧洲共同体只会带来好处和希望。但是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梦想和我们自己的任务。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失去自己的利益。”材料反映战后英国
A.政策意在阻止霸权出现 |
B.非常矛盾的岛国心态 |
C.根深蒂固的帝国情结 |
D.继续采取大陆均势政策 |
8.
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
10.
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由此可知,莎士比亚
A.理性主义灵魂改变人类的命运 |
B.代表着英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 |
C.倡导的人文精神影响整个世界 |
D.显示工业时代人定胜天的豪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