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潍坊高三下期高考模拟训练(四)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558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6/3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一切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国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197条)上下两院恭请国王陛下录用国会所信任的枢密大臣、大使及其他大臣,在国内外主管国王陛下的事务,否则我们既不能给陛下提供维持生活的费用,又不能对海外的新教徒按其要求,提供援助。
——《大抗议书》(皮姆起草,1641年12月)
材料二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需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1690年出版)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抗议书》希望实现什么愿望。(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洛克约束权力的基本方案是什么。(2分)
2.
民主政治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角度一:古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如果公民大会通过了某项议案,那么这一议案就成为所有公民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法律。……其中的一些重要法律要委托大会秘书刻碑存证。碑文的开头必然是“议事会和人民决议”,或仅仅是“人民决议”,……雅典民主政权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以及不同构成单位之间的整合关系正是依赖这些法律才得以存在和运行的。
——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中的“人民决议”说明了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政权机构有哪些,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靠什么来维系?
研究角度二:各具特色的民主政体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
——《共产党宣言》
(2)材料中“独占的政治统治”指的是什么?简述英国资产阶级为确立和巩固“独占的政治统治”的途径。
研究角度三:法制化与民主进程
材料一 《联邦宪法》(指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谈到1787年宪法时说:“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3)上述两则材料如何看待1787年宪法,结合所学阐明其依据。
研究角度四:“旧邦改造”与“人民当家作主”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着旧邦改造”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创了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局面。
(4)列举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旧邦改造”方面的实践。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特点。
3.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千米,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4分)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6分)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秦以后中国历代的变法大致可以分为征农、征商和农商并征三种类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税人为主的征农型变法最典型的是北魏均田制……颁布条文中有“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之规定,租调制以“一夫一妇计”……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都是以税地为主而进行的征农型变法。特别是“摊丁入地”因法律上先已宣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此即将舍地税人的制度彻底废除了。征商型变法,西汉的桑弘羊变法是其典型。盐铁官营……盐铁的生产和运销,一由国家包揽……古人云“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材料二 典型的农商并征型变法,是王安石变法。在征农方面他首先推行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在征商方面王安石推出了市易法,“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以上材料摘编自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征农型变法的演变趋势。如何理解“食盐垄断,形式上是征商,本质上仍是征农”?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征农、征商方面措施与材料一中同类措施的主要不同点。
5.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405—1433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五年、水乐七年和永乐十一年。永乐三年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此旋出航,所历之地远至印度西岸。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加赐爵位俸禄不等。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复奉命出使西洋。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永乐七年九月上旬回到南京。永乐七年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旋出航,水乐九年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十九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摘编自自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郑和出使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出使西洋的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概念
l.l“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l.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社会和思想状况
4.1 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 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对外关系
5.l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邪稣会影响的衰落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文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l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3.单选题(共8题)

7.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
8.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一份咨文,他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美国的安全,对此美国必须提供援助,并认为这是美国的伟大责任,随即向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提供了4亿美元的援助。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两极对峙格局下大国关系的体现
B.意味着美苏“大国合作”政策的终结
C.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野心
D.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
9.
明末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品经济繁荣B.市民文化流行
C.印刷工艺提高D.思想控制削弱
10.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11.
据统计,1997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至5%,工业品出厂价中,国家定价的比重仅占4%,材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是
A.推行物价“双轨制”以抑制通货膨胀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C.更多开放农业产品收购价格
D.缩小工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
12.
殷商甲骨卜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卜辞可被视为原始形态的农事诗
B.说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强
C.卜辞反映出古代生产力低下
D.辞中文字与现代汉字非常接近
13.
相对论观点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常识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这说明相对论
A.改变了认识世界的角度B.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
C.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D.描绘了新的微观粒子世界
14.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柏拉图这一观点的实质
A.反对雅典抽签选举B.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C.要求哲学家管理政治D.反对雅典直接民主制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