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即生产率低,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低,与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着手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方面通过弱民来实现强国,分别是愚民,辱民,穷民
材料三: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1)材料一中"军队战斗力低",商鞅为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愚民,辱民,穷民",商鞅变法与之相关的措施分别有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有哪些积极意义?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即生产率低,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低,与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着手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方面通过弱民来实现强国,分别是愚民,辱民,穷民
材料三: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1)材料一中"军队战斗力低",商鞅为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愚民,辱民,穷民",商鞅变法与之相关的措施分别有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有哪些积极意义?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更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首先签字的四国之一,只有尽早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适应中国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符合联合国家进行战争的目标。为此,中美、中英经过三个月的谈判,就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改订新约问题,达成协议。。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由中国大使魏道明与国务卿赫尔代表两国在华盛顿签字;同日,“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由宋子文、薛穆、黎吉生,代表两国在陪都重庆签字,上述两约通常简称“中美平等新约”和“中英平等新约”。
中美、中英新约强调∶中美、中英是平等的主权国家,缔约双方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并愿共同致力促进人类平等关系的发展。按照新约,中国不再有租界不再有外国的法律系统。新的条约取消了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中国所称“一个世纪的压迫”。西方人很少把握的事实,但对于认识中国它却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时代》杂志,194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治外法权不断遭到破坏的过程及产生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收回治外法权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更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首先签字的四国之一,只有尽早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适应中国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符合联合国家进行战争的目标。为此,中美、中英经过三个月的谈判,就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改订新约问题,达成协议。。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由中国大使魏道明与国务卿赫尔代表两国在华盛顿签字;同日,“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由宋子文、薛穆、黎吉生,代表两国在陪都重庆签字,上述两约通常简称“中美平等新约”和“中英平等新约”。
中美、中英新约强调∶中美、中英是平等的主权国家,缔约双方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并愿共同致力促进人类平等关系的发展。按照新约,中国不再有租界不再有外国的法律系统。新的条约取消了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中国所称“一个世纪的压迫”。西方人很少把握的事实,但对于认识中国它却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时代》杂志,194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治外法权不断遭到破坏的过程及产生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收回治外法权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10题)
3.
(题文)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
B.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
C.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
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4.
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 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 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 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 |
5.
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 |
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 |
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
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 |
6.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③④ |
7.
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体安全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要“发号施令”。同时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这表明
A.资本主义营垒发生深刻变化 |
B.美国通过多边力量遏制苏联 |
C.美国亚洲政策出现根本转折 |
D.美国顺应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
8.
表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年代 | 1870 | 1896—1900 | 1913 |
比例 | 78% | 74% | 72% |
由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10.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一决定
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
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 |
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
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
11.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由此可知,拉丁语
A.发展成为表意文字 |
B.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 |
C.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
D.是西欧国家的民族语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