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客货两用,很快成为兰开夏棉纺工业原料和成品运输的交通动脉。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堪称第一条真正的现代化铁路,它向人们展示了修建铁路的技术和组织的基本原则,使人们看到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前景和给经营带来的好处。此后英国两度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英国铁路网在19世纪50年代形成。19世纪最后20年,英国人开始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投资修筑铁路。
——摘编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一一经济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825年铁路创行于英国后不久,有关知识即传入中国。1880年,刘铭传奏请清廷筹造铁路,他说:“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进行,然而机括则在急造铁路。”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清廷才定铁路为“自强要策”。据不完全统计,从甲午战争到十九世纪结束,英国掠夺中国路权达4880公里。甲午战争后到十九世纪结束,清政府修筑了约700公里铁路。
——摘编自李开弟《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49年至1983年前中国铁路发展示意图

——据张阳明《我国铁路网布局的变化与进展》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世纪英中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与19世纪晚清相比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分析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意义。
材料一。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客货两用,很快成为兰开夏棉纺工业原料和成品运输的交通动脉。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堪称第一条真正的现代化铁路,它向人们展示了修建铁路的技术和组织的基本原则,使人们看到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前景和给经营带来的好处。此后英国两度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英国铁路网在19世纪50年代形成。19世纪最后20年,英国人开始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投资修筑铁路。
——摘编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一一经济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825年铁路创行于英国后不久,有关知识即传入中国。1880年,刘铭传奏请清廷筹造铁路,他说:“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进行,然而机括则在急造铁路。”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清廷才定铁路为“自强要策”。据不完全统计,从甲午战争到十九世纪结束,英国掠夺中国路权达4880公里。甲午战争后到十九世纪结束,清政府修筑了约700公里铁路。
——摘编自李开弟《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49年至1983年前中国铁路发展示意图

——据张阳明《我国铁路网布局的变化与进展》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世纪英中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与19世纪晚清相比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分析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意义。
2.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庭坚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后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个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领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的运笔、结构等方面变更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庭坚书法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庭坚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黄庭坚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后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个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领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的运笔、结构等方面变更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庭坚书法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庭坚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甘南藏区住居于甘肃西南,西连青海、南接川康,藏民人口占绝对多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甘南藏区先后成立了夏河县与卓尼设治局。
20世纪40年代初,“为求肃清藏区,加强控制后方,在‘防共反共’思想主导下”,国民党政府于1941年6月,召开黑错会议,核心的内容是树立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在甘南藏区整体推行取得一定效果,它将该地区土司治下旧有的土官总承,总管、头人等旧名称更名为乡镇保甲长等新名称,将赋有国家权力色彩的县镇保甲机构设立于藏南各个村庄,使甘南藏民开始接触到“国家”和“政府”的概念。较为精确的户口清查也为当地政府进一步治理甘南藏区提供了可能。随着保甲制度的推行,从1943年起,原属于缓冲区域的甘南藏区开始承担战争年代政府摊派的纳粮和兵役任务。
——摘编自柳德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甘南藏区保甲制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甘南藏区推行保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在甘南藏区推行的保甲制度。
材料甘南藏区住居于甘肃西南,西连青海、南接川康,藏民人口占绝对多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甘南藏区先后成立了夏河县与卓尼设治局。
20世纪40年代初,“为求肃清藏区,加强控制后方,在‘防共反共’思想主导下”,国民党政府于1941年6月,召开黑错会议,核心的内容是树立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在甘南藏区整体推行取得一定效果,它将该地区土司治下旧有的土官总承,总管、头人等旧名称更名为乡镇保甲长等新名称,将赋有国家权力色彩的县镇保甲机构设立于藏南各个村庄,使甘南藏民开始接触到“国家”和“政府”的概念。较为精确的户口清查也为当地政府进一步治理甘南藏区提供了可能。随着保甲制度的推行,从1943年起,原属于缓冲区域的甘南藏区开始承担战争年代政府摊派的纳粮和兵役任务。
——摘编自柳德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甘南藏区保甲制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甘南藏区推行保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在甘南藏区推行的保甲制度。
4.
材料:二战后,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国际文件,并纳入国际法的范畴。1946年联合国成立人权委员会。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该委员会起草的《世界人权宣言》,共30条,第一条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它在重申近代思想家的“天赋人权”论之后,强调“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这就是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利无从谈起,宣言在确认私有财产权的基础上还规定了各种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还规定了社会保障、免于失业、同工同酬,给薪休假、受教育和适度生活水平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说明宣言是各种意识形态在战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妥协的产物,它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某些西方大国从一开始就想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该宣言是第一个关于人权问题的专门性国际文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权宣言》的特点。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人权宣言》的特点。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民族要自强,就必须更新、发展自己的文化,建立中国的现代化文明。然而,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就面临一个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一种古典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现代工业文明有许多不相协调的地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引发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
——摘自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中华民族要自强,就必须更新、发展自己的文化,建立中国的现代化文明。然而,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就面临一个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一种古典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现代工业文明有许多不相协调的地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引发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
——摘自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6题)
6.
1937年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电报:“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人联名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这反映出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B.敌后抗日活动的蓬勃开展 |
C.蒋介石对日本侵略消极抵抗 |
D.日寇全面侵华的严重局势 |
7.
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陕北地区主要以祭祀掌管行云布雨之权的龙王为主,杭嘉湖地区则以祭祀蚕神嫘祖较为普遍,闽广地区一般主要供奉保佑海上平安的妈祖。这种现象反映了
A.迷信思想影响经济发展 |
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
C.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
D.民间信仰信众具有广泛性 |
8.
明初在许多地方设立官窑,又派宦官前往督造。嘉、万时,景德镇陶瓷业开始出现“官搭民烧”,一部分产品已为供应市场而生产。同时民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并且有许多民窑的主人和工人,大多是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无籍游民。这种变化反映出明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B.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
C.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D.民间消费需求旺盛 |
10.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要承担较高税费,并且不能在工商局登记。故很多私企选择桂靠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之下作为后者属下的二级单位,或者直接以后者的名义注册登记,并给后者缴纳一笔“管理费”。这种私企被称为“红帽子企业”。据统计,1985年全国已有红帽子企业22万家。“红帽子企业”大量出现反映出
A.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全面开始 |
B.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
C.企业所有权发生重大变化 |
D.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得到承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