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山东青岛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45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7/3

1.论述题(共1题)

1.
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评价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伸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炯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据材料三,提取三幅图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政府对外政策的不同信息。据此说明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综合评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三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4)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3.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4.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创刊号刊发《美国独立檄文》。……1911年,由上海一些革命派学者创办的《民国报》创刊号,刊发了《美利坚民主国独立文》。
——于沛《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材料二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独立宣言》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2分)说明近代中国学术界广泛编译《独立宣言》的意义。(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梁启超所理解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世界年代史》
材料二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何为“新秩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维钧据理力争而最终未能挽救山东的原因。

3.单选题(共5题)

6.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
A.正确,因为符合社会史观
B.正确,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C.错误,因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
D.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7.
“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种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逐步解
B.洋务运动达到高潮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8.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经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查阅到文艺复兴的诸多著作
得出古希腊是人文主义的滥觞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9.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10.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
A.维新思想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马克思主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