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44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的中国贝币 秦统一货币 中国最早的纸币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货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深远意义?
材料二 
1
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正面印有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
2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银元券壹元券,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右侧印有“增加工农生产”,左侧印有“发展社会经济”口号。
3
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发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一时内外争献练兵之策,于是北洋则有新建军,南洋则有自强军。不过,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军制改革则是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后开始的。中央军事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总理练兵事务,各省设督练处;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三十六镇;1906年,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新政开始后,清政府下令全国重要城市设立各种“正规”军事学堂。同时委派大量留学生分赴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新军比起旧军(如八旗、绿营、湘军等)确实表现出一种新的力量,并且对其后中国的军事改革和政局都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央军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央军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材料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21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忻口战役以我军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人,创造了华北战场歼敌最新的纪录……1944年3月,中国远征军应盟军的强烈要求展开滇西反攻作战,4月,中国远征军确定作战方针“以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为目的”。

——摘编自《我的抗战》

结合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单选题(共23题)

4.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D.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5.
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
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
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
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
6.
美国制宪会议召开过程中,富兰克林说: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材料旨在强调
A.制宪会议困难重重
B.权力的争取需要妥协
C.极力捍卫自身权利
D.高度尊重他人的权力
7.
阅读《***大事年表》。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1923年
6月,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4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2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组织秘书等职。
1925年
10月,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12月5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刊物《政治周报》
1926年
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二大;
5—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所长;
在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
在武汉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
 
A.此时期处于国共两党“党外合作”时期
B.***长期跟随孙中山
C.此时期正值国共两党“党内合作”时期
D.推动国民党的组织建设
8.
太平天国对旧的文风加以改革,要求“要实叙其事”,“语文确凿”,一切奏章文谕“更当朴实明晓”,反对拘泥于“八股六韵”和“空言无补”的时文;提倡“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的朴实通俗的新文风。据此推断太平天国时期
A.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B.实为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C.仍然采用森严的等级制度
D.彻底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9.
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王任命律劳卑为贸易监督,代表英国政府处理英商对华贸易。律劳卑于道光十四年农历六月抵澳门,乘军舰直抵黄埔内港,又改乘商船,不经通报和允许直抵广州。这一行为表明英国
A.与中国建立了平等外交
B.无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海域
C.强迫中国对其开放市场
D.取得了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力
10.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B.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11.
2017年“两会”上,外交部长王毅首次提出了“金砖+”的概念,“通过金砖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组织进行对话……扩大金砖的‘朋友圈’,把金砖合作打造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南南合作平台。”其主要目的是
A.扩大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B.克服内部不利因素的制约
C.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
D.领导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
12.
有学者认为,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这主要指
A.美苏分别形成对立的思维模式
B.美苏分别形成两大经济集团
C.冷战对苏联的伤害超过了美国
D.美苏划定了东西方地理界线
13.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汉唐的坊市制度在宋代已被废除
B.宋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D.商业发展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14.
对中华文明东移南迁有着明显影响的四个寒冷期为:西周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宋辽夏金时期、明清时期。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西周时期:中国史上最大一次民族迁徙——“五胡乱华”
B.五胡十六国时期:对蒙古民族的南下和西进影响十分大
C.宋辽夏金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起始的一个重要时期
D.明清时期:东北许多民族纷纷向南迁徙,逐渐从事农耕
15.
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16.
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娛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
B.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7.
甲午战后的评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材料旨在说明
A.洋务事业在甲午战争后有显著发展
B.批判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技术
C.洋务运动的旗号被光绪新政所取代
D.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相互渗透
18.
从光绪21年到光绪24年,各省商股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企业有70多个。到光绪25年,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已多达336722枚。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明显缓和
C.清政府的原有政策发生变动
D.与改良主义的内容有吻合之处
19.
民国成立后,一些地主、富农开始把目光投向经商致富。1912年,全国各地农村成立的垦殖公司71家,资金635万元;1922年,仅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八省统计,垦殖公司就由59家扩增到100家,资金达到1245万元。材料表明
A.农业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B.农村生活方式发生质变
C.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被消灭
D.主要是政治动荡的结果
20.
2014年1月《瞭望》发表评论: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这种变化
A.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侵害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
C.加快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D.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21.
十八世纪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者魁奈曾说:“在所有商业的交易中,出卖者和购买者是相对立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订立契约。他们自己这样调整的利益是和公共的利益相一致的,因为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利益的唯一最合适的裁判者”。这说明魁奈
A.主张经济自由
B.意在规范市场
C.维护商人利益
D.推崇契约精神
22.
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
A.批判了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D.为近现代民主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23.
据粗略统计,在“三言”“二拍”近200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近70篇,其中“三言”33篇,约占四分之一;“二拍”34篇几近二分之一。作品以如此铺张的笔墨描写“市井细民”,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实属罕见。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市民成为明代文学的新主角
C.市民阶层力量发展壮大
D.小说是明代文学的主流体裁
24.
近年来,美国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奇幻森林》等电脑动画电影给中国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非凡效果。以下有关信息技术和电影艺术发展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影艺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都诞生于美国
B.电脑动画发展证明,人工智能可部分取代人类的创作劳动
C.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影片擅长以幽默的语言打动观众
D.电影艺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了互联网技术
25.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至乡村
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规划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蓝图
D.遵循孙中山三民主义主张
26.
(加试题)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